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西笨驴
山西笨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8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子夏山神堂石室古迹探幽

(2020-03-24 17:23:59)
标签:

转载

收藏备用
   汾阳旧志常及子夏石室者,谓春秋三贤之一,卜子夏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也,故辟石室。子夏山位于县正北二十五公里处,距杏花村正北八公里,与杏花村镇地界相接连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008310312.jpg   子夏山,山阳迄古隶汾州;山阴属文水,旧志曰:大凌山或陶山,文水家叫西山,清末卜山始划之。山最早名“隐泉山”,因孔子高徒、魏文侯之师子夏晚年退隐于此,设教西河,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元大德十一年,在卜山底村北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更名神堂,汾人谓神堂底。

   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 山险峻、嶙峋,层岩叠嶂,巍峨高峻,如黛如画,颇有意蕴。今民间丧葬文化习俗,则有“头枕子山夏山、脚蹬抱腹岩(绵山)”的说法,是汾阳具有象征意义的山脉。 山石结构以纵向成层,外观颇为奇峻。又因远视上形成石雁展翅之势,所以又有石雁山的说法。明代,风水学盛行,有人观此山形脉象似雁阵飞掠,遂有“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之民谚传世。明正德年间,在北门城垣之上铸铁雁二只,与子夏山遥遥相望,谓“铁雁镇石雁,辈辈出清官”云云,可见子夏山在汾阳地位之特殊。

        生亦子夏,死亦子夏,信乎?

            子夏山无语,兀立天地之间,俯看世态炎凉 

   
登子夏,寻古风,直面大自然,此动议与友人相约已有时日,然公私事繁冗,兼怠惰,终不成行。今年六月一日,恰逢双休,相邀而行,半小时许.车已泊子夏山脚下,果然一派巍峨气象。村人称太险、太峻,仅有猎人偶行……云云。初攀百米无路,人在荆棘间蛇行,甚陡,石皆松活,时有飞石直下千尺。迨及缓,觅得羊径一条,一侧临沟,一侧依崖,给人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山路忽明忽暗,灌木间逶迤直上。左右奇花异木遍布于山崖间,香气袭人。行于草木间,转瞬即不可见,甚有趣。目左右两侧山石,却原来岩页均为纵向分层,无怪乎山势险峻。不多时,众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于是找一空旷处席地而坐。轻风徐来,顿感身轻气爽,飘然欲仙。有鸟在耳边鸣啾,野雉在山谷、灌木间穿行出没;于是想,樵夫自有樵夫的福祚。苍天有情,云影相随。树丛间唯见或红或白人影穿行。山桃、黄椤、柏树……写意出青翠的绿意;马兰织出柔软的地毯,唯人迹罕至。忽见一小红布条迎风绽放,前人留下之路标也;或小憩,或攀行,约行千五百米,抵南天门下。 
   
子夏山“南天门”遗迹,距山底相对高度约400余米 ,山路极为崎岖。南天门之名,让人想到天上宫阙,想到玉皇大帝、西王母……神人于此分野。南天门实为一石峰,岩壁如削,寸草不生。峰顶东侧,遥见有片石人工垒砌之墙,环峰寻觅,终不见登临之径,甚诧。遂止步。蓦然回首,虽未曾凌绝顶,已览众山小。莽山苍苍,在脚底逶迤延绵。极目天地相衔处,依稀可见杏花村、汾阳城、文峰塔…… 
  子夏石室位于沟壑西侧,距山底相对高度约250余米。沟壑石壁几成九十度,垂直向上,人若壁虎攀援,多是只容一身半脚而过,不数步,双腿颤栗。然有古人旧凿之石窝,可供手抠脚蹬,导引向前向上攀越。偶视脚下,冷气倒吸,生死一念之间。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013184062.jpg

不知道是那辈子人工凿的“台阶”成了唯一的“天梯”

  沿途见一碑状摩崖石刻,高60厘米,宽38厘米,圜首,边缘阴刻卷草纹。题额曰:"碑记",碑文已漫漶不清,内容大致为郝姓、魏姓、任姓,诸佛教信徒布施内容,并有“主洞人僧人悟道,弟子维浪、惟玺、维仕”等字样,可知当年此处曾有长住主持僧人,举行法事活动。(时代似应为大明某年)

  过石刻约30米许,有通高120公分,宽200公分人工凿制石室一,深约150公分,为佛龛,惜,佛像无存矣。洞旁摩崖刻《增修古洞碑记》,内容载此古洞补塑圣像事,时为清康熙五年。

  攀援上行约50米,即子夏石室。碑刻自名此为“隐唐洞”或“隐泉洞",面积约1000平米.由石洞、石室、梯台组成,随处可见大量明、清青砖遗存。室温骤降,令人明目清心。地面曾以青砖铺墁,已残。后部以方石起拱券一道,知当年之所用。拱券左右侧,均垒设斜面甬道。沿甬道上,见又一平台,之后凿一石窟,窟内已空无一物。如是种种,不见文字,不存雕像,更不见子夏,唯留一片空旷让人遐思。石洞洞口高约15米,有架构木构,洞门凿孔及敷渥而绘的佛背光残图,石洞外缘被人以白灰饰过,彩画佛光,应为明前真迹。洞深约25米,高约10米,(石洞座北面南)。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006575625.jpg

看到洞口,仿佛子夏正坐在那里讲学呢

  石洞西侧石窟二,并肩而立,外貌伯仲。窟内已空无一物。窟面完好,门框、门楣等仿木雕饰宛然新琢,古风袭人。室内佛像已损毁。南侧一室较大,正视面高2302公分,宽280公分,阑额高50公分,窟内有记,隋开皇五年制,文字结体秀美,笔意古拙,苍远古意扑面而来。它处多凿刻唐、宋、明、清后人题刻,刀痕斑驳错杂,让人追想后世香火的兴旺。门高约120公分,门框顶部呈火焰纹状,左右题成语联,为“将勤补拙”与“以俭助贫”,横批“中和”。字径10公分,行书,疑为唐后物,北侧一室较小,形制类南室,阑额也有题记。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057261718.jpg

洞口和周围的碑刻及现代人写的乱七八糟东西

  石洞与石室外观形成一院,前为一较宽敞之平台,宽15米,深8米,其下用砖石垒砌2米高台基。再下为又一平台。宽同上,深5米,其下用石块垒砌250公分高台基。于此静坐,远离凡尘,心念佛理或道义,身静心静,觉悟人生,正是洞天福地。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112494062.jpg 

  院落南侧石辟之上,分别开高440公分五、100公分一、200公分一,七个佛龛,内各雕一尊释迦牟尼佛,面部均毁坏。其侧均有题迹,以高100公分造像,侧文字较为清晰,可见有“开皇(隋)五年囗月八日,潘阿道造像一区(躯),为父------解脱忧苦,俱登囗觉”等字样。石室前壁子夏山涧沟之中,曾镌刻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惜,珍贵的法书已为村民开山炸石,也不知做谁家混凝土建筑骨料矣。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1235145625.jpg 

看到一排排粉碎石头的机器。

但愿将来不会把子夏山也都粉碎了吧!

  遥想当年,云移日出,光若流火。空气问氤氲着干裂的热气,沟壑中的虫鸟,也在焦渴地鸣唱。隋唐以降,此地善男信女熙熙,得道高僧长住,水从何来?食自何来?颇令人费解.  树影播曳,席座影下,凝目远眺,心净如水。感受着远离尘嚣的安静,体味着古人一心向善的禅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石壁题迹十分丰富,仅抄其一、二,照录供研究如下:

一、大石室阑额题字(字径20公分,字体为隶楷过渡体):

    ------临春生夏,乃神乃囗毒之毒也。以七德九功,其利未博,五礼六乐,厥道弗弘。乃广布慈云。遍流法雨,口施妙东,济扶群生,载以实行升于彼岸。贵臣艮囗,先沐圣道,善囗业多,树福田开。府公贺兰志上,仪同三司,郁文间相贵,------妙果无余

开皇五年岁次己巳正月十五日建

    其他部位另有“郭国妃”、“小相村上仕”、“并村”、“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十一日”等题字。

二、小石室阑额题字

漫漶严重,也为隶楷过渡体。

分别有“比丘僧和凭囗六庆(氵乇)驭囗轮,囗囗乡为之城骠囗矣,将军仪同三司囗季囗明诸军”、“囗梯隐禅”、“刺史铜革是县朔国”、“真人”、“大隋开皇囗囗岁次”等字迹可辩,待日后详察。

三、残碑一躯

文字可识者有:“文阳郡之西有山曰------内有重山叠翠------凿囗之名闸中有------清四帝之相”,提名为《隐唐洞增补碑记》,似为明前物。

四、摩崖石刻《庸农子记》,圜首碑形。楷书,字径3公分。

 庸农子俗姓宋名仁,介休县张良里人.生有异质,见者谓其有<剥落>
即有异志,不事家人生业,父母弗能夺其志.遂割情弃爱,寻<同上>
号庸农子,苦行不辍.迄嘉靖甲子春游子夏商上之巅,见山<同上>
援而上.上有隐泉洞,一方名景也,幽僻可处.曰.吾居自定.何<同上>
坐,功寡言动,辟谷栖神,施主施米粮,遇道中乏者即侪<同上>
也.身着布衣,见道中衣缺着即与之.宁已之寒,不少恤也<同上>
谓彼所致,即欲下山避之.天降霖雨五日,千里囗足,其感<同上>
九年及岁次庚午冬,端坐而逝.越今年壬申春,坐形如初<同上>
忠游于此,见而异之,不忍暴露遂与乡人季应林,王应<同上>
捐资出力尤多,乃砻石求言,予曰.所谓道家者流<同上>
澹泊寡欲而已.定囗能明明而先知,此理之自然也.庸<同上>
故能感时雨之泽,戚贪嗔之情.推而论之,所谓坎离之<同上>
黄菜之生,甚而至于游神于八极,脱形于九垓.如太古<同上>
耶,否耶.口异人之所为,固有太过人者,吾不得而知.
知直隶青县事              汾郡             卜 阳
太学生.                         汾郡              西涧
乡士                             汾郡              豹川
时大明隆庆陆年<1572>岁次壬申端阳后吉日立

   从以上题字等可知,子夏山石洞为人所发现,至少不迟于隋开皇五年,之后此处便由和尚主持佛事活动。其间香火曾有鼎盛时期,雕塑佛像无数,信徒发展到汾阳小相村一代。造像原因,似为一将在此修行成佛。明代时,此处又一度为道教教徒占用,施行法事,并有庸农子坐化遗体,一年半时间不腐的奇迹出现。后不知何时,最早在晚清,至迟在“文革时期,此处遭到大规模破坏,成今日之残状。

http://bbs.cun365.com/Uploads/Users/811497/Images/201010040135557187.jpg

  转过山脚,看到令我们吃惊的一幕:无序的狂轰烂炸,把原本秀美的山体修理的面目全非,大大小小凌乱的石头,几乎堵塞了道路,来来往往的三轮车被沉重的石头压得嘎嘎做响,叮当叮当的破石声音此起彼伏,冷不丁悬崖上传来一阵哗啦啦石头滚落的声响,令我们对上面撬石头农民的生命担心。

隐唐洞门碑文 (录自《文水县志》
囗帝地载天临,春生夏长,乃神乃圣,亭之毒之.囗以七德九功,其利未博.五礼六乐,厥道弗弘.乃广布慈云,遍流法雨,投施妙药,济拨群生,载以宝船,升于彼岸,贵臣良将,先沐圣道,善因缘业,多树福田.开府许昌公贺兰志,上仪同三司郁久闾相贵等,或鸣玉垂缨,柳杨槐鼎.或治戎练武,升降偏裨.并敛衽法门,濯身德水,共于福地,同建宝坊.
隐泉山者,盖西河之巨镇.长份远亘,冲波淼其荡薄.叠嶂回临,高树郁其森耸.又有子夏遗称,僧光旧迹,行雨行云,登年不爽,或祈或报,神听无违.于是妙选良工,式刊灵石,遥希尊相,敬图安养.神仪映迥,融若聚金.瑞景腾空,皎如众日.凌波藕叶,对宝塔而俱开,拂雾仙衣,杂天花而共下.闲房肃敞,高行所归,饮露餐松,经行宴坐.清净之业已远,汲行之路方弘.勒铭岩阿,其词云尔.
灵山作镇,岩岫陵虚.达人运力,经营净居.右横龛隐,寺远钟竦.道心有愿,妙果无馀.
开皇五年<585>岁次乙巳五月十五日建

子夏山
宋 赵瞻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
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
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
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
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
《水经注》卷六郦道元 

【附录】

《苍儿会传说之子夏草堂》:

   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至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子夏草堂是子夏曾经讲学的地方,也是其晚年离群隐居之所。展厅正面墙上是儒雅的子夏画像。子夏一生倡导儒学,发明了许多章句,画像左右两侧即是其部分的思想精髓。左侧山墙上是其简介。右侧墙上展览的是子夏在文水遍游讲学活动的一些情况、与文水的文化渊源及古人咏子夏山、子夏祠、子夏庙的一些诗词。
  草堂两侧碑廊呈现的是子夏问师孔子、同窗论道、发明章句、西河讲学、文侯拜师及其离群隐居
的生活经历。
  子夏隧道里刻有浮雕,这组浮雕以生动的画面与子夏草堂浑为一体,囊括了子夏经历及其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深深地感受到子夏文化的沐浴与启迪。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