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张红梅)

分类: 其他1 |
桥下二中语文组校本研训活动的方案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历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语文组开展本次的校本教研活动。2017年3月23日,下午12点30我校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办公室开会讨论。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第一次磨课的公开课活动,本次活动的主备人:张红梅老师
活动步骤:
第一环节,3月23日,第一次集体备课,由张红梅老师提供备课初稿。周学章、陈国忠根据这份初稿讨论了,研究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目标达成的可能性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上的把握提出意见,然后形成修订稿。
第二环节,3月23日,展示。第三节进行课堂展示。
第三环节,进行评课,讨论,反思。改善教学设计,查漏补缺。
第四环节,3月24日,再一次展示,
第五环节,进行评课,讨论,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形成案例写出教学反思。
http://s6/mw690/002KRCs2zy7bOaJvUMJ45&690
http://s4/mw690/002KRCs2zy7bOaLb4YP23&690
http://s16/mw690/002KRCs2zy7bOaUgrFR4f&690
一棵小桃树
【导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聆听着细切的心语与倾诉,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心灵的搏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朵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中冻僵了的心灵之花的复苏与绽放。它虽然不免让人感到几缕辛酸,但它同时却更多地让人感到惊喜与欣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这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如何呢?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伫(zhù) 嵬(wéi) 懊丧(ào
sànɡ) 矜持(jīn
chí)
忏悔(chàn
huǐ)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楚楚:软弱柔美。
2.作者名片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的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三次荣获全国文学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思考小桃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