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缓大病不急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PMP-A006
(2017-07-21 09:11:22)分类: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
从四月份起,方医生就不遗余力向大家反复推荐阅读《当呼吸化为空气》,到目前为止方医生又连续作了五次读书会引导大家读这本书,并在网站开辟专栏写《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遵医嘱,我读了一遍电子版的,又读了一遍纸质版的,保罗医生的》事迹让我敬佩又感动,同时也感叹天才保罗医生的思想和事迹达到了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36岁的保罗医生已成为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的住院总医生,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这么年轻就掌握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神经外科手术,取得了如此高的学术地位,让人敬佩不已。保罗医生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并不断实践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勇敢坦率地直面死亡。相比而言,我们绝大多数人确是浑浑噩噩一生,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而活。保罗医生在文中说:生命本无意义,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这种联结一定是基于爱的,这样的生命才会充满力量而意义非凡。保罗医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他的母亲为了爱跨越信仰、跨越大半个地球随夫到条件艰苦的地方生活,伟大的母爱让她为了孩子教育甚至改革地方教育系统,成功地把三个孩子送进了理想学府;他的父亲组建自己的地区性专科医院,对医学执着追求,对病人尽心尽力,为区域人们的健康常常很晚回家,和自己孩子虽然只是简短的交流,却总是满怀关切和要求严格,这足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社会责任;他的妻子露西得知保罗病情,和他紧紧相拥,冰释前嫌,一切尽在不言中,所有的困难都会共同面对,在保罗医生的医疗中,露西追踪和监管他所有的症状和医疗护理,努力努力再努力把每个日子尽可能地过好,支持他的抱负和理想,只有深爱才会如此尽心尽力;保罗医生生命最后努力努力再努力确保露西以后能继续好好生活,不用担心财务问题,并为了露西以后一段时间不孤独能享受到做母亲天伦之乐,在生命的最后创造了卡迪,为卡迪写下了这本令人敬仰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当保罗医生呼吸化作了空气,露西仍感觉他就在身边,他的爱在延续,没有停歇,依然鲜活,这都是因为有了卡迪的联结……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书让我感动。
保罗医生用生命写下的这些文字除了让我敬佩和感动,这样一位天才医生,精英中的精英,他所取得人生成就是我无法企及的,但他用“医生和病人”双重身份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一定在医疗上对我们有许多实际指导意义,我该学习些什么?作为一个非医学人士,我读懂这部作品梗概没有困难,但无法看到其中的医疗细节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果大家仅把它作为一部励志大片,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只有满满的敬佩和感动,那么这部书可能大家关注一阵过后就销声匿迹了,这样就会错过向这部伟大著作学习守护健康本领的机会。外行看热闹,同行看门道,好在作为医学专业人士的方清医生读懂了保罗,读懂了保罗医生另外要对我们说的话。方医生如获至宝般地反复细读这部书,对《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医疗现象进行了艰苦卓绝地归纳整理和解读。到目前为止,方医生已连续做了五次专题读书会和写了六篇读后感,从方医生的语言和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方医生对保罗医生深深地爱和痛。方医生爱慕保罗医生的才华,敬仰保罗医生所取得的医学成就及其将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同行感到痛惜不已。
跟随方医生的指引,我们来看看保罗医生确诊后所做的一切,是真正做到了大病不急备战有素。
首先疾病心态的调整,即心理上的准备。
与普通人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需经历的悲痛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不同的是,保罗医生在得知结果后,是全盘接受,随即投入战斗。危难当前,容不得愤怒抱怨,容不得讨价还价,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于事无补,唯有积极想办法面对才是生存下去之道。即方医生常教我们的做事时要不带感情,危急时刻只有保持理性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保罗医生回到家中告诉露西诊断结果,露西把头靠在他肩上,夫妻间距离立刻消失了,随后他们陆续打电话告知亲友,以便获得家人和亲友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保罗医生积极面对重创的心态与他一直以来在探讨生命意义有关,与他从事的神经外科工作每天直面死神有关。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需在日常中培养面对疾病面对意外的良好心态。正如方医生所说:人生本来就是一次让人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旅程,人生的成绩就是当我们面对死亡危险真正降临时,我们是笑对无憾轻松面对,还是懦弱中惶恐坠落。人生风险无处不在,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哪个先到,只有认识到死亡是必然,活着是偶然是幸运,我们才会不断主动学习生命知识,珍惜拥有的幸福,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过好每一天,才能坦然面对上帝的安排。
其次是疾病相关知识的准备。
在疾病知识这块,即使保罗医生不做任何学习,他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一个病人应了解的知识范围,这是我们常人所不及的,但他还是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自己的疾病风险,为选择医生和与医生沟通做了充分准备。那么我们普通人在得知疾病的基本判断后,更需快速搜索相关知识,了解疾病风险及大致治疗方向,为选择医疗机构和选择医生及后续医患沟通做准备。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改变我们面对疾病的态度,作为慢性病患者,作为国民健康教育普遍缺失的我们,疾病知识的储备应功在平时。好大夫网站、方清医生网站就是最好的学习平台,我们群组的新朋友培训和方清医生读书会是目标明确学习方式更为便捷的方式,大家要做就是对自己健康负起责任,主动来学习。
第三是选择医生和信任医生。
在选择医生上,保罗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请他收治自己。即使是美国,在医生选择上也会首先通过熟人介绍,安全、经济、便利都是保罗考虑的因素。对于医生艾玛,保罗虽算是认识,但没有过多接触。第一次交谈也并不是保罗所期望的那样,随后保罗的亲朋好友就寻遍了各自的医疗行业人脉,希望选择到最好的医生,但很快得出答案:艾玛是全国顶尖世界知名的医生,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很会理解病人的好医生,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在随后的治疗中也证实了保罗的判断,艾玛爱生活、爱病人、医术高。医生有人品,医品和医术三个要素,因此我们在选择医生时,也要尽量多方面了解医生。通过医院官方介绍、熟人介绍、通过网络搜索医生资料、查看医生对其他病友的回复、查看病人评价等都是极好的了解医生渠道。选择好医生后就要信任医生和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从保罗和艾玛医生的医患关系看,从开始保罗希望做自己的医疗顾问,和艾玛共商医疗方案,当艾玛不回答他最关心的生存曲线问题时,对艾玛心有疑虑;到艾玛和他沟通具体医疗方案,希望保罗有任何问题都第一时间来找她,这种担当让保罗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到保罗在艾玛的鼓励下重建生活信心,回归手术室,找回生命的意义;到保罗癌症复发扩散,会诊时各专科医生争论不休,艾玛的出现为混乱的会诊注入一丝平静,保罗把自己的医疗问题彻底交给了艾玛,自己也完全放松下来……一个有见识的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医生的一种荣耀!这也是医生专心医术的前提保障,最大受益者还是病人自己。
在确诊后,为应对接下来的治疗及生活变故,保罗医生还对生活做了许多安排,包括叮嘱露西再嫁、重新申请贷款、告知亲友、根据理疗师安排家庭特殊护理用具、在药店开账户、订购床栏、运用新的理财计划、在治疗前储备精子等等,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做足了准备,也为后面要孩子提供了可能。
“面对死亡,很多决定都显得迫在眉睫,没有退路,容不得一点优柔寡断。”保罗医生及露西在大病面前,有条不紊团结一心,表现出了大病不急备战有素的超高应对疾病素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保罗医生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有一位同样优秀的内科医生妻子,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也是从事医务工作,又身处美国这样有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年轻轻轻却因病离世,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保罗医生的故事又带给我们多少启示呢?
首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生命是最珍贵的,人生只有一次,人生可以拥有的太多,例如: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生命,只有好好地活着,才有机会来享受这些东西,才有机会奉献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健康是1,其他是0。如果没有健康,没有这个1,那么后面的0加多少也没有意义,没有了1,所有都归零。《黄帝内经》中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最好的医生不是治好病的医生,而是让你不得病或将病防控在萌芽状况的医生。对于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自己健康负责。一方面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养成健康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和身体对话,观察身体状态,有问题要及时就医,明确疾病属性及医疗方案,做到小病不缓,很多大病都是小病累积而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小问题要及时处理。自己的身体也只有自己最了解,有问题要及时和家人沟通,平时也要和固定医生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健康状况给医生,配合医生做好日常防御。
其次,说健康≠做健康。健康教育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教了或学了多少健康知识就可以的,而是要将健康知识切切实实地转化为健康习惯,真正融到生活中,我们才能从中真正受益。不然只有“教”没有“育”,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学了也是白搭,就如人人都懂一些“大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用实践来显示出“大道理”一样。保罗医生一定掌握了丰富的健康知识,也不知多少次对他的病人进行过健康宣教,却没有将这些知识切实转为自己的行动,不知保罗医生确诊后曾经内心会有多懊悔,露西会有多懊悔,他的家人又会有多懊悔。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将健康常识落实到生活点滴中,如每天喝足水、按时作息、适度锻炼、吃好三餐,定期体检,发现身体问题及时解决……这些最基本的健康常识都要形成一种习惯,才会真正受益一生。
第三,健康管理需多管齐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守护好健康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家人的共同目标。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健康的基石。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而调动个人最大主观能动性来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另一方面又要预防个人人性弱点即自己管理不好自己,从而依靠集体力量进行健康管理。
为此,我理解我们健康捍卫者联盟大家庭群组的宗旨或者任务是:
一、营造了一个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朋友群,大家在一起积极交流互相鼓励,督促提醒做好健康生活;
二、用我们随访管理工具牢牢守住健康防线,每年4月10月半年一次随访月,保证每位朋友将随访提醒、随访复查及医疗复核落实到位。最近方医生又推出了把每年7月1月作为医嘱执行情况的主动调查月,以便及时掌握大家落实医嘱的具体情况;
三、引进了家庭医疗责任人概念,即家属参与健康管理,一家人形成合力共守健康。
我们群组的健康管理理念正一步步用行动转为为健康习惯。这样严防死守健康生活基线,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扼杀在摇篮或早发现早治疗,逐步使每一个朋友真正做到小病不缓,假若真遇到大病也会不急,因为我们已经功在平时备战有素。
结语:
“健康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人、一群人脚踏实地的具体实践和具体分享学习健康教育的快乐、分享智慧的人生过程。守护健康,我们在路上!
PMP-A006
20170711
【方医生读后感】
作为本群创建人之一,PMP-A006快乐姐一直就是我们病友会的领头羊。在她全身心埋头群组服务和管理事务而不知疲倦忙碌中,我才有了时间拿起书阅读、思考和动笔,发现《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是如此的契合我们群组宗旨,如此明确的给我们在好大夫在线网站致力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宣传与推广及研究的工作以指引,于是一口气动笔写了几篇作为医生视角的读后感,那么作为病友或者公众的读后感或者解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才有了我们这次征文活动,于是我们最亲爱的快乐大姐就不得不动笔了,写的真好!这就是我们群组志愿者大姐大的"范儿”!
快乐姐征文的内容,反映着本群组的公众或者病患角度的最高认知水平,这得益于快乐姐5年来的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以及我们群组共同实践的集体智慧结晶。“小病不缓大病不急”,这就是对我们群组健康理念进一步由高空落地的不可或缺的一块台阶性指导原则。从乙肝认知的四部曲,到3个日常需要,再到去年十月随访月提出的随访月管理“3落实”,今年2月以来独立承担的群组“健康教育培训学校”的建设,快乐姐越走越远,以致于让人产生幻觉,她是来至于“未来”的光明使者或者健康快乐天使。
作为医生个体,方医生非常骄傲,其实更是荣幸,在2012年的4月,结识快乐姐,并且一直同行。相信,认识快乐姐,与快乐同行,这也是我们PMP健康联盟大家庭所有成员的骄傲与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