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学习认识---201110604003
(2012-04-25 23:01:25)
标签:
健康 |
分类: 循证医学分享 |
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目的在于不断地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医学人才的素质并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为患者服务并保障人民的健康。循证医学与传统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所应用的临床实践证据,是采用科学的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被确认是真实的、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当代最佳的科学证据(current best evidence),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证据亦不断地更新,永居前沿。此外,它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治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愿望,构建良好的医患和谐及互相依从的关系,从而使循证医学的科学决策得以实现,并可望获得最佳的结局。
显然,循证医学是用现已存在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解决患者存在的临床“问题”,是“用水来救火”的实践,而不是已经“失火”了,现去生产“水”。因此,不能误解循证医学等于临床医学科研,后者是创造最佳证据,是为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用证”资源。毫无疑问,没有最好的临床研究成果(证据),也就没有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不断地提高研究质量和产生最佳研究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根本。由于当代信息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然要使人类的知识“更新换代”,而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体现。
循证医学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尔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 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理论上可能有效或动物实验中提示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不必定也会在临床上产生有益的治疗效果。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但理论上是恰当的,因为此类药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的灌注状态,对缺血或损伤的心肌有益;而且动物实验中也证实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的状况可获改善,甚至可减少死亡率。但在临床试验中已充分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这类药物反而增加病死率。因此,一种治疗方法的实际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仅仅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临床经验和证据,是不够的。
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第一,临床试验有入排标准,不能反映真实世界的复杂临床问题。其次,基于循证医学研究制定的指南,只能回答临床中“该不该做”的问题,不能指导“如何做”、“如何做最好”的问题。第三,指南太多,更新太快,医生对诸多知识“消化不良”,导致过分依赖指南,主观能动性受抑,反而不太会看病了,甚至会影响疗效和预后。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结合:这是未来的医学模式。目前国际上推崇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以病例为基础,综合了循证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不仅把重点放在疾病的转归过程,更重要的是看疗效。不管是循证医学还是经验医学,临床上都需要治疗效果验证。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没有好的医术,医德再好同样不是好医生,因为不能为患者解决根本问题。医生是医改的主体,如果医生的技术水平低下,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会影响医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