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篇:古代衣架:始于衣冠之礼/教你认识古典家具专有结构(二)“步步高”赶枨图解

分类: 玩长於文 |
古代衣架:始于衣冠之礼
应礼制而生
中国人的设计史源远流长,很多工艺设计最早发现于中国。衣架便是其中一种,衣架是比桌椅床榻还早出现的家具品类。
由于中国自古崇尚礼制,特别是崇尚礼乐的周超,贵族阶层对衣冠十分重要。最早的衣架就是作为悬挂衣服之用,与现代意义的“衣架”大不相同。王世襄所著的《明清家具研究》一书中讲道,衣架是用来搭衣服的,不是用来挂衣服的。传统衣物收纳所用的衣柜、意象都是采用折叠的方式储放衣物,这样容易有褶皱,影响美观,并且不够随意。而悬挂不像折叠的衣服那样容易起皱,且容易拿取,可以随时保持外观上的整洁美观。
自此以后,衣架的发展一直与“礼制”密切相关,主要用于吊挂男用官服。据大清会典图载,衣冠有严格而繁缛的规定,故明清官场等级森严,个个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衣冠代表其官阶权限,无敢小觑,古时还有为名将义士设衣冠冢的习俗。
朝代不同
衣架是我国较早出现的一种家具,周朝开始实行礼制,贵族阶层对衣冠十分重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较早就出现了用来悬挂衣服的架子。各个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
衣架起源于东周至春秋,有直柱式和横架式两种。直柱式,是用竖立的木杆用以挂衣,曰“楎”;钉在墙上的木橛用以挂衣,亦称“楎”。横架的木杆,用以挂衣曰“桁”,又曰“椸”。《尔雅释器》:“竿谓之椸。”疏曰:“凡以竿为衣架者,名曰‘椸’。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唐代。
(各时期衣架样式)
明清时期,衣架又称“龙门架”或“朝服架”,主要挂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条仰首的双龙,傲气的横卧在那里,象征着官运亨通,其余的如“福”、“禄”、“寿”及各种装饰性花饰,则进一步强调他们的价值观念。而“朝服架”的称法,也为衣架这种家具类别增添了些许体制特色。
各时期衣架的特点
古人衣架,多采用横杆形式,两侧有立柱,上下承木墩底座,两座之间有横板或横枨,立柱顶端安横梁,两端长出立柱,尽端雕出龙凤纹或灵芝或云头之类。横杆之下安中牌子,上有透雕装饰,主要起牢固作用。衣服脱下后就搭在横杆之上。
宋代:在宋代,衣架的使用较前代更为普遍,并且有形象的资料,河南禹县宋墓壁画梳妆图中的衣架,它由两根立柱支撑一根横杆,横杆两头长出立柱,两头微向上翘,并做成花朵状。下部用两横木墩以稳定立柱,在上横杆下部的两柱之间,另加一根横枨,以起加固作用。
明代:明代衣架整体造型仍保持着传统模式,但用材、制作、装饰尤精。衣架下端以两块墩子木作足,里外两面浮雕回纹,炖上直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楔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墩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各个横财与立柱结合部的下侧,都有透雕拐子回纹花牙承托。衣架从选材、设计、雕刻制作,在明代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清代实行“易服”政策,推行穿满人服装,满人体魄彪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装体积大,分量重。有钱、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绣凤的绫罗绸缎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华、端庄、巨大,是这一个时期的特征,也是区别其他时代的不同之处。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衣袍搭在横杆上,谓龙门架。
(清晚期
明清衣架造型典雅,装饰精美,雕刻细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员头戴乌纱红缨帽,身着前后缀有补子的盘领马蹄袖长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回纹,墩上直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上部和下部分别用楔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端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各个横财与立柱结合部的下侧,都有透雕拐子回纹花牙承托。
(新品)
衣架在古代的卧室中常常可见。例如在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卧室大床的侧面,就立着衣架双层衣架,上面用以搭着铺盖和衣物,可见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妙用这种灵活方便的家具。在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绘画、插图中看到,衣柜立于大床、床榻旁侧或后面,用于悬挂随手放置的衣物,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生活场景。
总而言之,古人衣架的功能就相当于现代家居常见的衣帽架,它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体,是古代以及现代家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教你认识古典家具专有结构(二)“步步高”赶枨图解
何谓“步步高”赶枨?
在传统家具结构中,有一些椅子四脚之间有木方相连,学名叫“管脚枨”。而在椅子脚枨部位,前枨做得最低,两侧枨做的较高,后枨最高,行家将家具的这种结构称之为“步步高”赶枨,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其目的是在结构中避免榫眼集中,有损坚实。
(椅子管脚枨:“步步高”赶枨)
“步步高”赶枨的结构,行业人士认为这是脚踏的变异。由于椅子带脚踏搬动不方便,就出现了把脚踏和椅子融为一体的形式。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脚踏的依赖心理,带上脚踏功能,又解决了搬动脚踏的不便。这种形式在可折叠的交椅中更明显。另一种最简化的形式是把脚踏功能转换到椅子前枨上,将椅座的前枨放低加宽,这样也可以避免摆设足承带来的不便,而仍保留了脚踏的功能。
人们面对椅子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空间定位来看,“步步高”赶枨也呈现出南低北高的趋势,与建筑台基升高的模式相一致。
《王世襄论明代家具十六品》中,第十三品<</SPAN>空灵>中以黄花梨靠背椅为题,是如此描述的:这是一具比灯笼椅稍宽,接近“一统碑”式的靠背椅。直搭脑,靠背板上开正圆、下开海棠式透光,沿透光边起阳线。中部嵌镶微微高起的长方形瘿木片。椅盘以下采用“步步高”赶枨,只踏脚枨下施窄牙条。四面不用常见的券口牙子或罗锅枨加矮老的造法,而只安八根有三道弯的角牙。正由于它比一般的灯挂椅宽,后腿和靠背板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间。透光的锼挖,使后背更加舒朗。
作为座具的椅子,为了予人稳定感,下半部总以重实一些为宜,否则会有头重脚轻之感,一般不使用角牙正是为此。但这具椅子由于上部间架开张,透光舒朗,下部用角牙却非常协调匀称,轻重虚实,恰到好处,整体显得格高神秀,超逸空灵。
“步步高”家具鉴赏
1、清
尺寸:高99厘米;宽61厘米;进深48厘米
此对圈椅为黄花梨制成,椅圈五接,木条浑圆,形如开弓,靠背板为一块整板,上部浅地浮雕螭龙教子纹,这类纹饰是明代家具常见的装饰图案。背板两侧作棱牙,椅座两侧曲线形联帮棍与椅圈连接。三面壶门式券口牙子,正面券口牙板边缘起阳线,中间浮雕刻回形纹。椅腿侧脚收分明显,足间步步高赶枨。寓意步步高升。
圈椅在中国古典家具椅具类中是设计和使用最为完美的结合,如若倚坐其中,手臂可同时得到支撑,空气流通以解酷夏暑气,优美的线条及坐靠的舒适性是其他椅具不可比拟的。此对圈椅包浆温润,整体造型简练舒展。稳重大方,装饰适度,可谓明式圈椅的标准器。
2、清早期
尺寸:高89.5厘米;宽58厘米;进深43.5厘米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又称“文椅”,是明式家具座具中秀丽的品种,摆放较为灵活方便,点缀现代家居更有情趣。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而给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此对椅通体黄花梨制,软藤座面。搭脑及扶手采用挖烟袋锅榫与椅子腿相接,靠背板透雕螭龙和“寿”字纹,玲珑剔透,搭脑下装铲地浮雕拐子纹坠角,两侧扶手装透雕变体“福”字纹。此椅靠背和两侧扶手在靠近椅面部分设横枨,横枨与椅面间装矮老。椅面下正面装罗锅枨,两侧装直枨,三面装海棠形卡子花。椅腿间装“步步高”赶脚枨。
此对玫瑰椅造型别致,轻巧美观,寓意吉祥,优雅而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