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雕艺篇:“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名家竹雕作品真伪识别

(2013-07-28 10:37:10)
分类: 玩长於文

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来源:雕塑艺术网

    了解造假者的作伪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收藏活动中,更好地识辨作品的真伪优劣。古旧竹雕的作伪,没有伪造古书画、古陶瓷、古玉那么复杂,但与古代书画的作伪方法相似,。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复制后做旧

    我们知道,书画作品的复制主要是通过临,摹、仿来完成的;倘若大批量复制,那就采取木刻水印的办法。竹雕作品的复制,则是先
   
摹,就是用绘图纸或湿绢蒙在原作上,然后,根据纸或绢上所显现的线条,图样,用色笔依样勾描,这是第一步。接着,需要对照原作,在勾描的图纸(绢)上,根据画面内容以及雕刻的深浅不一,分别填色,形成竹雕的正式纹样图案。
   
刻,就是按纹样施刀,雕镂刻琢。具体过程是先造型,按原件大小,仿造出同样的器物;接着,将纹样团移到器物表面的相关位置上,最后才是雕刻。
   
在造假过程中,摹刻出来的器物还只是半成品,接下来还要染色,做旧一般来说,器物染色后,进行打磨、抛光,作品就算完成了。但这是新作品。倘若要做成假古董,冒充明清竹雕,还得做旧,即:将新作品浸泡在含稀释醋酸溶液的沸水中,闷煮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再采取温烘的速成办法使之干燥,然后上蜡、抛光、揩净,再经常用手摩挲,直至器表出现包装样的光泽。

    二、臆造后冒名

    这是一些了解雕刻的造假者,有一丁点儿的技艺,就凭自己的想象,创制一些作品,然后在竹雕史籍中查找一个名头,不管其作品风格怎样,写上他的名字就算完事,然后做旧。这类假货,匠气显露,画面缺乏意境,又无韵味,更谈不上风格。

    三、旧作添款

    民间流传的古旧竹雕器物,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平庸之作。作伪者在这些无款的作品上,刻几行题记,再添上某名家如朱松邻、濮澄、蔡时敏的名字,稍微做旧就大功告成,因为这些东西原本就是古旧器物,所以更能迷惑人,更有欺骗性。

    四、旧作改款

    民间流传的古旧竹雕,还有一些是清末民初的仿名家流派作品,刀工、画面、造型都还不错。作伪者为牟取高额钱财,就将仿品上“××ד×××仿的字样填平,不留痕迹。倘若仿品上,原来就有仿名家题款,那更是求之不得了。

 

名家竹雕作品真伪识别

    一、最基本的方法
   
是指鉴定的基本操作,要学习、掌握它,也比较容易。

    1、看质地
   
以为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三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
   
一般来说,凡竹刻器物上老筋毕现的,都无品位,收藏的价值不大。
   
另外,现存的明清竹雕作品,表面色泽多浅黄或棕黄、棕红。这种色泽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当初染过色,但更重要的是上百年来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用了几十年的竹椅、竹席所呈现的色泽,或棕黄,或棕红,光灿灿的。再仔细考察,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竹器上,人体(手、足、躯体)不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例如竹席编织交叠而被覆盖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色泽与显露部位的色泽不一样,它们之间既有颜色的浓淡之分(两者之间还有过渡色),又有包装明显与否的区别。
   
假冒的明清竹雕作品,颜色是新染上去的,显得不自然,包装更是紧急加工上去的,像新抹上去的一层薄蜡,火气大。竹雕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滤色。

    2、货比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在收藏的实践中,人们一般都不可能带着珍品去觅真货。所以,这只有靠平时多接触、多看一些名清作品,耳濡目染,了然于心头。歌德说的好: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只有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3、互证
   
在收藏实践中,有时会偶尔遇到一件看上去很不错的古旧竹雕,对方介绍这是明清时期某名家的作品。由于这位名家的传世作品很少见,在无法运用货比货的方法时,收藏家们往往采取互证的办法。这是因为,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嘉定派的三朱、金陵派的濮澄等,都是这样的杰出人材。他们每个人的作品,无论竹雕、牙雕、木雕,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看了他的竹雕艺术,同时也基本上了解了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功力。反过来,懂得他的木雕,牙雕作品。也可以懂得他的竹雕作品,这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就称之为互证。收藏爱好者应该掌握这种鉴定方法。

    二、鉴赏与识辨

    1、注重艺术共性与刀工
   
前面讲到互证。互证有浅层次的,那是表面文章,即用同一作者的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深层次的互证方法,则注重作品的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的竹雕艺术,共性非常明确:它是以各种造型的竹器为载体,把一幅幅精致的竹画,端呈在人们面前,供人们欣赏。这些很特殊的画,与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一样,讲究画面的意境,讲究诗、书、画在同一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书卷气很浓厚。今天,海内外收藏家之所以看重明清竹雕作品,也就是看重这些竹画。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著名书画。究其原因,收藏界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清楚,那是因为中国在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其中一些文化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爱好雕刻成癖;三朱、濮澄等只是他们当中的突出代表,这些文人更时常有有些立意清晰的作品问世。从清末开始,这种奇特的现象便逐渐消失了,竹刻再也没有辉煌过,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2、对时代特征的辨析
   
在古玩的收藏、鉴定中,断代非常重要。因为,判断出某件收藏品是什么朝代或什么时期的物件,就基本上确定了它的价值取向;在古旧竹雕中,由于作品署款的很少,断代有时还能进一步帮助人们确认它是哪一位名家大师的作品。
   
对收藏物的出产年代景象判断,关键在于熟悉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对明清时期竹雕作品时代特征的辨析,我们可以从艺术风格、色泽、工艺等三个方面着手。
   
关于艺术风格,应该从总体上察看。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烂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艺术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独立发展,不随政权的兴衰、更迭和某个人喜好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明清竹雕艺术中,有些长期的独特风格,它的变化缓慢,能恒存几个时代。所以,我们在鉴定时,就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竹雕作品的色泽上的辨别,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但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该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初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
   
工艺的时代特征。例如,采用陷地深刻技法创制的作品,是清代才开始的,明代不可能存在;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1736—1820)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竹刻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在传世的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竹雕中的动物形象,倘若其眼珠呈深褐色半透明状,那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成后贴上去的,这种画龙点睛之法为康熙年间嘉定派竹雕家多惯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熟悉竹刻技法,要辨析作品的时代属性,其实也不难。

    3、作品的个人风格不可忽视
   
明清时期的名家雕刻作品,都各自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都是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天才的创作力与娴熟的运刀技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三个方面,倘若有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协调,艺术风格的表现就产生残缺,行业圈子里的人则称此为败笔。一般说来,民间流传的明清竹雕作品,有败笔”  的基本上都是赝品。
   
关于作品的个人艺术风格,前面已有介绍,但是,读者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介绍,不能纸上谈兵,倘若真想学到一些本领,就应该多实践,多看实物,多一些感性的知识。

学转於中华古玩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