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发生后如何修复形象
(2019-01-21 09:32:31)
标签:
互联网 |
互联网迅速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政府部门引导舆论、听取民意、创新管理提供了新平台和手段,也不可避免带来了诸多考验和挑战。如何加强百度舆情优化工作,应对网络舆情,成为面临的新课题。
从舆情工作机制看,舆情事件生成后,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处置,将成为社会治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而舆情善后工作是舆情处置的最后一环,主要包括制度完善、形象修复、案例总结、队伍建设等方面。
舆情消解后,其给涉事部门、群体以至舆情发生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恐将持续。因此,需在形象上进行修复。
2015年10月,青岛被曝出“天价虾”事件。有游客在某海鲜烧烤店结账时发现,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整盘收费1500余元。部分网民从对事件的负面印象扩散至对整个城市的否定,对青岛形象甚至旅游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之后,相关部门迅速调查处置。市旅游局、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还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从制度上规范旅游市场。
城市的形象修复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职责,也可号召企业和市民参与。青岛“天价虾”事件后,众多青岛市民通过互联网对本地大虾“科普”。在问答社区提问关于青岛“天价虾”问题如何解决时,一网民一方面表示对不良商家进行谴责,同时也推荐青岛不少其他物美价廉美食,不少网民跟评称表示谅解。今年9月,青岛百家餐饮企业发布诚信公约,承诺明码标价,杜绝价格欺诈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十一”黄金周健康和谐的餐饮消费环境。
面对与百姓日常生活及切身利益相关的舆情时,需相关部门以真诚姿态赢得舆论信任,修复形象。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做出回应,对于提振舆论信心、恢复市场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
2017年11月,针对大兴“11·18”火灾事故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2月12日是入冬后最寒冷的一天,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看望慰问一线劳动者,践行了首都人文关怀的理念。
2013年4月,一些地方出现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致死病例,引起对家禽产品的消费恐慌,也对家禽产业造成冲击。对此,为重塑消费者信心,拯救家禽业,一些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地做出示范,带头“吃鸡”。如时任湖北省农业厅厅长带头啃鸡腿、吃鸡蛋,广西官员请市民免费吃“百禽宴”,时任广州副市长带头吃“家禽宴”等,在舆论场广泛传播,均收获网民认可。这对于恢复家禽消费,增强公众安全感,无疑有一定作用。
前一篇:互联网行业如何迎接新春
后一篇:网络舆情治理的要素设计与操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