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书法与性情

标签:
书法楷书人品书法欣赏书法审美 |
分类: 书吏空间 |
http://s15/middle/96692bf4nb40a21da84be&690
君子藏器—虞世南的书法与性情
提要:虞世南(556-638)唐代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官至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谥文懿。工正、行、草书。师智永,妙得王氏家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唐太宗李世民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他被人称为君子,并且把他的书法也称为君子之书。这种君子书风的形成必定与他的学识、品德、性情甚至与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观虞世南书法,正如听松涛古琴,萧散虚和,单纯静穆之气扑面而来。我觉得这“纯”和“静”就是虞世南书法的独到之处。简静萧散正是晋人书法所独有的韵味和气度,可见虞世南不愧为二王传人。
关键词:中国书法
虞世南。又离我们很远,很远。这时空的距离无法用具体的数字去计算。他在唐朝信步悠闲,而我在世俗的当下无所适从。长安,姚城。一个是皇城,一个几乎是边城。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只不过这里是他的出生地,而长安有他生命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星空,他的陨落引起了那个叫作李世民的皇帝的扼腕长叹。他在他十三岁那年的一天清晨,在那一座拱桥的旁边的码头上船,沿着姚江的涛涛江水逆流而上,过曹娥江,钱塘江……这一年开始,他与他的兄长虞世基一道受业于同郡吴兴的大才子顾野王先生。他也终于走出了这一条街道,沿着河流走向他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虞世南(556-638)唐代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官至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谥文懿。工正、行、草书。师智永,妙得王氏家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①我们不必惊诧于他的光芒,更不必惊诧于他为何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他的家乡不但山清水秀,而且人文荟萃,真所谓人杰地灵。虽然在那时江南并不是政绐经济文化中心,但自从晋室东迁至唐二百年,因南、北分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频繁,反倒使这片灵秀之地却因此发展起来,尤其是书法领域,王氏一族的南移,江南之地自然一派新气象。王羲之过江,虽是他一人之行止,却成就了被世人誉为中国书法瑰宝的《兰亭集序》。虞世南恰恰出生于此地,后来他成为王羲之书法的继承者也就不足为奇了,江南之地茂林修竹,群莺乱飞,自然也陶冶了艺术家的气度与襟怀。虞世南所在的虞氏家族在江南一带也是名门望族,他与兄长虞世基少年英发,在隋时,时人谓之“二虞”,可媲美于晋时的陆机、陆云兄弟。
那么,虞世南的这种君子书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不妨来试着探讨一下。我认为这种书风的形成必定与他的学识、品德、性情甚至与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虞世南十三岁始与其兄虞世基一道受教于同郡大儒顾野王,无疑这为他后来成为大学问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调。他被世人戏称为“两脚书橱”,可见他学问之渊博。后来他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勤学苦练,深得王氏家法。他不仅在智永身上学到了书法,而且也可能在思想上受到了佛教这种宗教思想的灵化,书法上也不免带上了疏淡超尘的“僧气”。这对他以后的书法创作必定有着深厚的影响。他的书法既继承了二王恬淡萧散的魏晋风度,又一洗六朝浮靡之风,力主法度,完善创新,开创了唐代尚法的时代潮流,而《孔子庙堂碑》正是这一时代风尚的代表。此书系虞世南六十九岁所作,有“天下第一楷书”之誉。从他的性情上分析,虞世南沉静寡欲,从不放纵自己的行为。虽然也以直言敢谏闻名,但他懂得“道不行,吾将隐已!”的道理,不会像魏征那样以谏博名。从他所任的官职如起居舍人、秘书郎和秘书监来看,他只是学者型的技术官员,而不是政客。他的兄长虞世基才华并不在他之下,就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引来杀身之祸。虞世南虽出生于名门望族,但他的童年生活也不是顺顺当当,四岁的时候,父亲虞荔就亡故了,这无疑在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时年,因叔父虞寄无子嗣,他就过继给了叔父,故世南字伯施。过继叔父大概不能算寄人篱下,可这种挫折对他个性的形成一定有着作用的。所有的一切经历、苦难和命运塑造着虞世南的品性和人格,也为最终形成他的“君子书法”提供了一切要件。他在书写书法的同时,也在书写大大的“人”字。
艺术是苦难者的救星,它通往那一境界,在那里,苦难成了心甘情愿的事情,闪耀着光辉,被神圣化了,苦难是巨大喜悦的一种形式。10其实,任何艺术包括书法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个体生命。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即是艺术。人只有在艺术中才能享受生命的充满。这其中包括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当虞世南把书法艺术当作自己生命一部分的时候,他的书法作品中当然也充满了他的人格力量。真是“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11艺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不与作者的精神相通的。我国的古人与西方的哲人在艺术论上似乎殊途同归了。
虞世南的书法用笔圆润,外柔内刚,内敛含蓄,结构疏朗,气韵秀健。连唐太宗也向他学习书法,当然也十分推崇和欣赏他的书法。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常常慨叹地说:“世南死,再没有人与我谈论书法了。”虞世南书法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影响深远,这可能离不开帝王的推崇和时人的追捧。确实来说,艺术是无法与权力脱钩,与时代分离的。米歇尔·福柯看到了艺术品背后隐藏的不同时代的知识型和权力话语。帝王的个人喜好同样左右着艺术的方向,无论这种方向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实这并不是艺术家的个体生命所能左右的,虞世南其实已经做到了极致。“他的书法虽然崇尚法度,平实稳健,但他仍然强调笔画动作和结构的变化,俊逸细腻,醇厚清简,浑然天成。特别是《汝南公主墓志》的书风纯粹是二王趣旨。这件作品作为他仅有存世的手迹,笔力仍如此强健,动作仍如此肯定精到,的确是一代宗师晚年炉火纯青的风范。”12时年虞世南七十九岁。
其实,我在细细品读虞世南的书法的时候,总是被他特有的气质和韵味所吸引。宋克有云:“虞世南书,刚而能柔,却任自然,其清健皆可人意。如山林之士外夫尘俗,,抱琴独咏,王公一旦用之于朝,曾无骄色。”13我也深有同感,观虞世南书法,正如听松涛古琴,萧散虚和,单纯静穆之气扑面而来。我觉得这“纯”和“静”就是虞世南书法的独到之处。它不显山露水,并不故作汹涌,却如见故知旧友。“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单纯指的是事物不能有深奥得令人陌生的意蕴,也不能有复杂得令人焦躁的外观。像春天的雾那样蒙胧而清新,绚丽而柔和;像抒情诗和散文那样优美而单纯,浑然天成,一清如水,潺潺流淌。宁静是指镇静自持,安稳自足,一种‘福慧的圆满自足的无争斗的静穆状态。……这种静当然并非表面的怡然恬静,而是灵魂的沉静。”14这是黑格尔论述古希腊艺术的一段话。我觉得用在虞世南书法上也无不可。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所谓,“美的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15简静萧散正是晋人书法所独有的韵味和气度,可见虞世南不愧为二王传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16这正是虞世南书法的最好注脚。
注释:
1《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
2
同上
3项穆·《书法雅言》,杨亮注评,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4《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577页。
5同上
6《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邱振中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5页。
7《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魏晋—中唐》,陈振濂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8同4,第471页。
9《书概评注》,(清)刘熙载原著,金学智评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10《偶像的黄昏》(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96年,第230页。
11同9,第163页。
12同7,第103页。
13同4,第472页。
14《艺术的背后—黑格尔论艺术》,王福生著,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70页,此处引用时作了概括。
15同上。
16同4第444页。
作者简介:蔡伏剑,1974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系余姚市作家协会会员,余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发表、入选文集或获奖。已出版个人散文集《内心之树》,常喜徜徉墨海,几近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