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职业共识隐然成形

(2011-12-31 18:26:59)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会关注

    

2011:职业共识隐然成形

 

南方周末

 

    编者按:在2011年的末尾,我们用“关注”这个词来对应在这一年中留下独特印迹的人们。
我们对他们既非赞美,更非膜拜,我们觉得他们更多的是一些普通人,过去一年中他们的言行蕴含的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具备的品质或智识。
    当人民日报评论员“倾听沉没的声音”,对当下中国基本面问题的打量就具有了人性的温度;陈贤妹抱起小悦悦,善即在俯拾之间;律师们开始抱团共鸣,走的人多了,法治也就成了路;而天宫一号背后的年轻团队,则是百年前“少年中国说”的现实回响。
    我们记住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难以企及的一面,而是因为每个人本可以像他们那样,或宽容、或善良、或敢担当、或有朝气地度过这一年。他们本不应该成为当下的稀缺资源,他们是可以也应该更好的我们。
这即是在这一年的终点向他们回望致意的原因:我们以此提醒自己,在关注他们之时,他们也在打量我们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不知是否偶然,除了甘肃校车事件、西安药家鑫案等,2011年的舆论大事多发生在中国的东部与南部:从甬温线动车事故,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从紫禁城故宫蒙尘,到上海滩韩少放言……2011年的中国传媒,表现突出的也几乎都集中在东部、南部。更具体地,是集中在京沪穗一线城市的一线媒体。此前中西部地方媒体会常有惊喜(如黑砖窑、躲猫猫等事件),但近来逐渐消声。

http://images.infzm.com/medias/2011/1229/50135.jpeg

    分析原因,是一线城市的一线媒体,更有实力保持职业的拓展。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新媒体的挑战越来越无孔不入,不光成为事件的引爆点,更是关键信息的披露者,唯有更具专业水准的传统媒体才能在汹涌的比特潮中显山露水。而近年来的趋势是,人才、资源向一线城市集中愈加明显,东西部媒体在专业方面的强弱分化越来越大。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中央媒体的新闻追求令人瞩目,从之前“新华视点”的犀利,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敏锐,到今年《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直言;二是上海媒体的崛起,去年胶州路大火初显锋芒,今年《东方早报》频放异彩,动车事故中,头版创造性地用210个黑体汉字组合,淋漓尽致展现新闻之力、版面之美。

    央媒和沪媒的新闻追求,显而易见不是基于营收和市场竞争的驱动,这是否预示着中国传媒一个新阶段的来临:此前为“市场驱动”阶段,对上、对下兼顾,时刻考虑受众的权利和需求;而央媒、沪媒的变化,似乎显示“职业驱动”开始发生作用,职业共同体隐然成形,媒体“守望者”属性的回归已渐成行业共识。不管该媒体是否以受众为衣食父母,不管该媒体是否有垄断的区域市场,莫不受此影响。影响只是“多”和“少”的问题,但已跨越了“有”和“无”的阶段。

    中国传媒业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今年当然还有诸多值得审视的问题,比如深圳联防队员涉嫌强奸案中的职业伦理;比如不少知名记者转身做公益,是否意味着对职业本身没有期待;比如二次传播(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影响力统计口径的变化(影响人群=发行量+粉丝数),表明传统媒体正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一个新的传播分工体系中。

    但无论如何,回首即将过去的2011年,当我们认真看看同行所做的一切,看看正在发生的传播革命和社会变革,我们会说:相信现在,相信未来。


http://www.infzm.com/topic/2011ndgz.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