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郎顿·班觉:《绿松石》锁住旧西藏的历史瞬间

(2012-06-16 09:18:17)
标签:

文化

分类: 西藏文化

W020091112595583890775.jpg
西藏当代著名作家郎顿·班觉

W020091112595583899329.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长篇藏文小说《绿松石》得到藏族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时隔三十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汉译本《绿松石》终于问世了,为此,西藏文联还召开了隆重的作品讨论会。作者到底凭借怎样的文字魅力,可以让一部小说在读者的心里活了这么久?近日,我们先后走访了该书藏文作者、西藏当代著名作家郎顿·班觉和汉译本翻译之一的郎顿·罗布次仁。

  记者:班觉先生您好,您最初动意写《绿松石》的时候,是怎样一个想法,想把这部小说写给什么样的人去读呢?

  郎顿·班觉:我做过小学老师,也做过师范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很清楚能提供给西藏的孩子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实在很少。藏文读物严重匮乏,其他民族的、国外的读物当时都更少。孩子们也在学汉语,水平十分有限,读起书来困难很大,更不要说读其他民族和外国的书籍。他们的母语是藏文,学的最好的是藏文,但藏文的课外读物又那么少。我就很想写一本书,写给孩子们看。初衷是增加孩子们的文学读物。通过自己的小说,给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把藏族文学介绍给后代。他们应该知道旧社会是多么黑暗、残酷,同时还要让他们清楚我们的民族有如此灿烂的文化。

  记者:过去西藏文学以僧侣主题为创作主体,《绿松石》可以称得上是藏族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您当时又是怎样的思路呢?

  郎顿·班觉:有些人总觉得西藏传统文学只能写宗教和神话,不能描写现代的生活。还有人说,宗教的语言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我想这些都不符合实际情况。他们之所以这样想,也许是没看过更多的藏族文学的书籍,他们对藏族文学的了解程度也不够深入。

  写不成与写不好是作者本身的问题,需要作家用心学习、研究和探索,不能一味的排斥而不去做新的尝试。怎么可以说藏族没有自己的文学,不仅有,而且是相当好,只是很多人没有去写。

  记者:刚才您和我们讲了您的创作初衷,这部小说如此畅销,我想它的文字应该也是别具魅力的。您在语言推敲上肯定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吧。

  郎顿·班觉:藏族的传统文学特别讲究语言优美。虽然作者差异很大,有些是喇嘛,有些是官员等,我十分敬佩他们的学识。虽然他们和普通人比起来,缺乏很多人生体验,但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依然十分的优美。他们的作品会从许多的细节展开描述,故事情节委婉曲折,表达方式含蓄优美,其实这些也正是藏族人性格的体现。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在语言方面确实下了不少的功夫。我阅读了大量藏族的文学作品,也学习了一些其他民族优秀的写作技法。藏族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都非常动听优美,但一般的百姓很难读懂,没有群众基础。我决定用白话来写这部书,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和性格,描写贵族用贵族的语言,乞丐就用来自他们生活的语言。除此之外,《绿松石》还沿袭了藏族文学含蓄的表达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记者:读者对这部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听说有人想尝试拍成影视作品。您在写作初期有没有预料到这些呢?

  郎顿·班觉:我完全没有去想过这些。我只是想实实在在写部小说,写给孩子们看。旧西藏到底是啥样子,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陌生;每年上百万赴藏旅游的客人更是知之甚少。我想用文学作品去锁住历史瞬间,把真实留给永恒。

  作为第一部藏文原创的长篇小说,《绿松石》得到全国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赏。翻译这样的作品,对译者来说显然也是一种挑战。下面就是我们采访《绿松石》汉译本翻译之一的郎顿·罗布次仁的文字实录。

  记者:罗布次仁先生,您在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最主要的困难在哪里呢?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翻译,您又在哪些方面最有收益?

  郎顿·罗布次仁:藏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在藏文中描写藏族人的生活流畅而没有障碍,但在把藏族生活转化成用汉语表达时,就增加了不小的困难。藏族与汉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增加很多必要的叙述,难以完全体现原故事的完美效果。藏语言是一种非常文学化的语言,尤其表现在民歌、史诗等形式上,那种优美入骨的神韵,以我目前现有的汉语水平去翻译,去表达的时候,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的。

  当然,通过翻译《绿松石》,我也学到了很多。最让我感动的是藏族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优美语言,它的爱情表达方式宛若诗歌。我在翻译的时候,力争保持原文语言的优美,但由于水平和语言的局限性许多地方还是无法与原文相媲美。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绿松石》采用白话文描述,它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完成了古藏文向白话文的过渡,与鲁迅的白话文在当时中国文坛上的作用是相似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部作品使用的白话文并非口语的白话,而是书面的白话文,保持了传统藏族文学的优美表达方式,读来上口,不失韵律。这样诗化的语言让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格外有一种享受的感觉,其乐无穷。

  《绿松石》展现的是一部刻骨铭心的历史,她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是现代文学观念与长期本土生活体验的结晶。让我们随着作家的笔触回到那个年代的边陲,去倾听动人心弦的故事,领略藏族艺术特有的魅力。

  我们期盼在西藏当代文学的道路上会涌现出更多引起读者关注的作品,如“绿松石”一般,让我们的阅读世界耳目一新。

(责编:阳光)

  独家新闻:《绿松石》——回溯遥远边疆的遥远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康马县少岗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