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2013-09-22 18:46:31)
标签:

作业成本法

财经

分类: 财务成本管理会计实务

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后期,现代管理会计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这些新进展都是围绕管理会计如何让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而展开的。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便是其中之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1.技术背景和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全球竞争压力日趋激烈。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最终发展为依托于计算机的一体化制造系统,实现了生产领域的高度计算机化和自动化。随后,计算机的应用延伸到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订货开始,到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均由计算机控制,企业成为受计算机控制的各个子系统的综合集合体。计算机化控制系统的建立,引发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准时制生产系统应运而生。准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使传统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受到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之,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热衷于大众型消费,转而追求彰显个性的差异化消费品。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对企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顾客生化生产-柔性制造系统取代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传统生产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这样,适应产品品种单一化、常规化和数量化批量化的传统成本计算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了,变革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是大势所趋。

2.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

传统成本核算中,产品生产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构成,其中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必须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计入有关产品。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这种方法在过去的制造环境下是比较适宜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随之,制造费用构成内容和金额发生了较大变化,与直接人工成本逐渐失去了相关性。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逐渐显现出固有的缺陷,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制造费用激增,直接人工费用下降,成本信息可信性受到质疑。(2)与工时无关的费用增加,歪曲了成本信息,(3)简单的分配标准导致成本转移问题出现,成本信息失真。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2.2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和起源与发展

2.2.1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通过追踪作业活动,动态地反映、计量作业成本,并以作业为基础计算的产品成本,用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是现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因果关系,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再按照产品等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等成本对象。

2.2.2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以作业为基础的研究开始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1年,埃里克.科勒最早提出作业概念和作业账户,1952年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A Dictionary for Accounting)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作业会计的思想。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提出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推动了西方学者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反思。1988年,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伯首先对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解释,随后,他与罗伯特.卡普兰合作,共同构建了作业成本法的完整体系,并致力于向各类公司和机构推广应用。在西方,作业成本法已经大量应用于公司、政府部门等组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管理会计学家绪缨率先撰文介绍作业成本法,掀起了国内的研究热潮。1999年,财政部重点课题《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在陕西农业机械厂、西安变压器厂等开展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后来,美的集团、海尔集团等公司其内部管理中也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现在,许多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都在积极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


3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包括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
    资源(Resource)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通常,在企业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中可以比较清楚地得到各种资源项目的情况。
    作业(Activity)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是连结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桥梁,因而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作业是企业内部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法模型中的最小归集单元。作业的分类如表3.1

                       3.1作业的分类

作业类别

作业中心例子

常见成本动因

单位作业

与机器有关的作业

机器工时

批别作业

采购订单,生产订单

处理的订单数

产品(顾客)作业

质量检验,售后服务

检验次数,服务次数

维持作业

人事管理的培训

培训时间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把相关的一系列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就构成该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库,作业成本库是作业中心的货币表现形式。

 成本对象(Cost Objects)是作业成本分配的终点和归属。常见的成本对象有产品、服务、顾客等。把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是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引发成本的特征事项或作业,是引起成本发生与变化的内在原因,其主要功能在于解决了成本归属中的逻辑关系。成本动因改善了成本分摊方式,有利于更准确的计算成本,找到了成本动因也就找到了资源耗费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利于消除浪费,改进作业。

3.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而作业成本法将着眼点和重点放在对作业的核算上。这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成本计算法将作业这一关键环节给掩盖了,直接把资源分配到产品上形成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将成本计算的重点放在作业上,作业是资源和产品之间的桥梁。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制造费用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阶段通过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

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对于直接成本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但对间接成本按照成本成本动因进行了两次分配——先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这使得计算成本结果更为准确。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分配的两阶段,如下图: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分配↓

 

分配↓

 

  资源

———→

  作业

———→

  产品

 

第一阶段归集作业成本

 

第二阶段归集产品成本

 

               

3-1 分配间接成本的两阶段

 


结论

以上的内容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通过追踪作业活动,动态地反映、计量作业成本,并以作业为基础计算的产品成本,用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费用的分配着眼于费用发生的原因,将费用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发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费用。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许多缺点,在现代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