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牛班的春天》论文

(2012-12-27 21:46:10)
标签:

杂谈

一个看似简单却温馨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

     概述: 《放牛班的春天》,鼎鼎大名的作品,号称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是法国人的心灵鸡汤,甚至是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放牛班的春天可谓盛誉满载。这样一部看似简单却温馨的故事,被世界各国人民追捧,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一部影片,可以从教育叙事研究来讲困境中的教育美丽,可以从音乐音乐德育功能来研究音乐化腐朽为神奇力量,可以从人性角度来讨论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难道不该称为大作?从影视艺术角度,视听语言角度来分析,从叙事方法,声画关系,镜头形式,色彩色调,画面造型语言,剪辑和蒙太奇角度剖析《放牛班的春天》,也会发现该影片的得道之处。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   音乐  色调  镜头  蒙太奇  角度

一、影片简介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杰勒德尊诺 饰)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马修老师坚持用自己的心感染那群问题少年,并用教他们唱歌的方式释放孩子内心的不安和缺憾,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尽管最后,由于,校园失火,校长把他给抄了。

二、叙事结构的独特

电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艺术,把空间和时间处理好了,观众就容易去接受并领悟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那电影所要达到的受众目标也易于实现。追求时间讲述上的创新,已经成为导演构思的一种方向。《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在时间的叙述上和《天堂电影院》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就是都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回忆式的方式将故事展开。当中年的派皮诺找到已是著名音乐指挥家的莫朗琪时,交给他马修老师的日记本。莫朗琪打开日记本,翻开第一页就是“池塘之底”的大门,然后,通过一组一组叠化剪辑的方式让剧情从马修老师的日记本中跳到1949年马修踏入校园的那天起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从影片5分钟之后起,整个影片画面都是回忆的那段往事,观众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最后回到中年的莫朗琪时,导演也是通过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然后伶着包走出校门口,画面再次回到日记本上的校门大门,回忆结束。这些都是很完美的完成了倒叙的任务。

除了上面的倒叙独特之外,《放牛班的春天》里面有一点很特别。就是里面有很多马修老师的旁白,自己的内心话。这既是日记本上的语言,也是穿插在故事中起前后连接的重要的。例如,大概在第26分钟的时候,马修躺在床上,一大段旁白开始出现:“这件事在我脑中盘旋,尽管他们唱的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我甚至找到了一些好嗓音,我还能对孩子们最什么呢?而我发誓决不放弃对音乐写作。”就这样一段旁白之后,马修老师就开始了对孩子们音乐之交的历程。马修老师被校长炒鱿鱼后,准备离开学校。在第88分钟左右,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出现:“我希望孩子们来门口送我,但是那没有人。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这样一句内心独白的出现让我们更加了解马修老师把这些问题少年看的有多重要。 

三、声画关系的处理,特别是音乐的运用

《放牛班的春天》一直被称作是电影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为该片配乐的布鲁诺克莱斯所言:音乐是该篇的主题。

在开篇1分钟左右,就出现莫朗琪在音乐厅指挥的画面,刚开始时声画同步,画面出现莫朗琪指挥,声音是音乐厅演奏出来的音乐,声画同步使得两者在情绪和情感上的色彩保持一致。接下来的画面是莫朗琪开着车赶往火葬场,可是声音却还是音乐会的演奏音乐。通过声画分离的表现方式,告诉观众莫朗琪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与后面的故事内容相照应。

影片25分钟左右,有段马修发现孩子们唱歌,回房间躺在床上的自白。这时候有一段背景音乐想起,温馨和谐,伴着马修的旁白,预示着一场属于音乐的救赎即将开始。

在第32分钟左右,马修为孩子们试音。这时候基本上是声画同步,孩子们一个个走到老师跟前试音,唱着自己会的歌曲。这种声画同步的表现方式把孩子们纯洁美好的一种形象表现出来,也为后面合唱队组建创造可能。在第35分钟时候也是这种作用。

在第37分钟时,影片采用声画对位的手法,表现了莫朗琪第一次听到合唱团训练后的成果后被深深吸引的情景,于是他朝着音乐的方向走去,表现了他对音乐的喜爱和对其他同学可以唱歌的羡慕,这也是他因为音乐改变的开始。

此后影片多次出现合唱团一起排练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童稚的歌声一遍一遍地响起来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观众带到那个氛围里面去。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也慢慢由一个个问题少年回归到属于他们年龄该有的快乐。马修借助音乐表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和蒙太奇效果

可以肯定地说《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饱满精致的。许多镜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像。以下举例来说明:

1、俯拍和仰拍。马修老师第一次见到校长时,校长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这时候,用仰拍镜头来拍校长的讲话,表现校长高高在上的一种地位。而拍马修老师时则使用俯拍。这样一种拍摄对比,既表现了两者的身份区别,也体现出校长不易亲近的特征。在后面的情节中有很多这样的俯拍和仰拍的镜头,主要有校长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

2、摇镜头。孩子们在排练时(第35分钟),通过一摇镜头的拍摄,把孩子们认真排练的表情通过摇镜头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展现了一张张干净纯洁的面孔和热爱音乐的心。

3、固定镜头(第33分钟)马修在给孩子试音,用固定镜头把孩子一个个试音的过程拍下来。

4、特写镜头(第84分钟)通过特写蒙东抽烟然后一个坏坏的表情,观众就可以明白这场大火是蒙东作为。这也是巧妙运用蒙太奇的一个方式。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可以把这个真相表现出来。

5、29分钟时,导演给了莫朗琪一个中近景镜头,加上暗色光线的作用,突出了莫朗琪被锁在禁闭室里满是仇恨和不满的情绪。此刻的他对马修老师也是充满敌意和讨厌。

6、马修老师离开学校,走到墙外,看到了学生折的纸飞机,然后就是一个镜头由挥着手的窗户向下俯瞰马修,再到随着他远离的步伐仰视伸出来的一只只小手。此刻观众可以感受的到:作为老师,马修存在的意义和和享受的幸福得以呈现。

五、冷暖色调的应用

色调是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他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不同段落使用了不同的色调。不过大体上是在前半部分是暗色接近灰色,渲染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因为学生们处于高压专制状态下,他们缺少关爱和温暖,生活对他们来说是迷茫的。马修老师也是对自己的音乐梦想基本绝望,心情不好。所以这个时候的冷色调完全符合故事情节,符合里面人物人心的精神世界。当莫朗琪正是加入合唱团时,色调一下变成了橘黄色,明朗了很多,预示着故事要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音乐可以使日子变得阳光灿烂。后来,伯爵夫人来看表演,合唱团在金灿灿的阳光下表演的特别好。这时的天气色调都是导演的精心安排,预示着音乐改变了这群孩子,改变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一切变得美好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