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中的“显”与“隐”——高中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新探

(2018-10-30 21:17:24)
标签:

语文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小说中的“显”与“隐”

——高中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新探

黄 

     昆明市周丽蓉名师工作室成员,滇池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6年。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40余次。其中2005年、2006年、2012年三次获得昆明市高三复习课大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并发表。 此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多次获得作文竞赛优秀辅导员奖。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紧扣传统小说中的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耗时较多,也很容易把小说教成一种套路,教学内容一旦套路化,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也就容易套路化,而学生也就容易失去阅读小说的兴趣,产生厌倦之感。那么,要打破这种小说教学的套路化,就得积极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小说专业知识和理论,重新解读文本,以找到新的教学角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笔者利用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一小说创作知识,从小说的“显”与“隐”的角度,对高中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以期对小说教学做一点新的尝试和探索,教会学生一种小说阅读的新方法。关键词:高中小说教学、“显”与“隐”、群文阅读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到必修五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学习说明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而必修五则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般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把握小说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通常紧扣传统小说中的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耗时较多,也很容易把小说教成一种套路,教学内容一旦套路化,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也就容易套路化,而学生也就容易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产生厌倦之感。

    那么,要打破这种小说教学的套路化,就得积极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小说专业知识和理论,重新解读文本,以找到新的教学角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看得见的部分只是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八分之七。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这个原则放在小说阅读中就是要透过小说表层的文字,努力挖掘出文字背后隐藏的部分,获得更多审美的享受。因此,借助这一知识,我把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形成群文,利用 “显”与“隐”的议题,进行了小说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情节的“显”与“隐”、人物形象的“显”与“隐”、小说主题的“显”与“隐”三个层面对三篇小说进行了解读。

一、情节的“显”与“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刮风下雪,草料厅垮了,林冲到山神庙中凑合一夜,然后看到火烧草料场,还让他听到了谋害自己的惊天阴谋。这些情节都是显性的,一读小说就能看到。但小说中有的情节是隐藏的,比如林冲听到了谋害自己的惊天阴谋“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吗?……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但小说中作家却没有写这条计的具体谋划细节,只在文中说到“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但是,怎么结果性命呢,作家没有写,只写“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到第六日,只见官营突然叫唤林冲到点试厅上……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那么,为何要到第六日呢?文中有一段环境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第六日是一个风雪天。这里隐藏了一个情节,这场风雪是人为等来的,陆虞候、富安、差拨是早有预谋要害林冲性命,但他们没有一来就动手,他们没有动手就是在等这一场风雪,因为要刮风,所以才能风助火势,要么把林冲烧死,烧不死林冲也救不了火,烧了大军草料场林冲也只能死路一条。这是一条毒计,一定要让林冲死无葬身之地,这场看似偶然的风雪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里只要有一个偶然因素,都不能算悲剧。林冲是《水浒传》中最不想上梁山的人物,但最后被逼上了梁山。这场隐蔽的、人为等来的风雪太能说明问题了,这些人是如此恶毒,连自然界的风雪都在他们的算计之中,这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动诠释。当林冲在山神庙愤而杀死陆虞候、富安、差拨时,胸中熊熊燃烧的怒火和漫天的飞雪、还有那冲天的火光,构成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给了我们阅读的独特审美感受。漫天的风雪在小说中是显性的,而它的背后隐藏着广阔的社会背景。

    这时再来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几个关于风雪的句子,“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学生此时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二、人物形象的“显”与“隐”

     《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是美丽清纯、情窦初开的十五岁女孩,学生在阅读小说后能概括人物的形象,但文字背后隐藏的人物深邃的心理世界可能领悟不深。选取小说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片段二: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片段三: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象个喽罗!”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片段四: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片段五: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这几个片段都是描写小说中人物言行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思考这些人物的对话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会发现片段一、二、三、五的谈话内容都跟大鱼有关,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反复写大鱼呢?在一部短短4万字的小说中,作者不吝笔墨,反复写这些片段,用意何在?这四个片段中人物(也就是翠翠)的言行是显性的,但作家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翠翠复杂深邃的心理世界,突出翠翠的人物形象,这是隐性的。仔细琢磨一下,第一次提大鱼时是傩送吓唬翠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而第二次是翠翠赌气回答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说明她把傩送调笑她的话记心里了。第三次是头一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说:“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而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说明很开心。第四次是翠翠和爷爷回忆端午时,爷爷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嗤的笑了”说明这是一段很甜蜜的回忆。再品读片段四和片段五,两个片段中都有和鸭子有关的谈话内容,,鸭子和大老天保有关,提起鱼翠翠就很高兴,而提起鸭子翠翠就很不开心。比如说“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这个对话明显看出翠翠对大老和二老完全不同的态度。让学生从语言、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翠翠心悦二老,但作家没有明说,这些信息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通过品析这几个片段,学生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奥秘,翠翠美丽清纯、情窦初开的形象也就出现在眼前了。

   三、小说主题的“显”与“隐”

   《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作者非要挑选别里科夫的“恋爱”事件来写呢?恋爱是显性的,但作者其实是要借恋爱这一事件表达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意义。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分界线。但是,小说中的别里科夫已经不会爱了,不敢爱了,不能爱了。作为一个本可以正常恋爱结婚的男人,别里科夫已经完全被体制化了,作为专制政府的卫道士,他无时无刻不在极力地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就连“恋爱”都无法使他脱去制度为他披盖的外衣,说明这套子已经镶嵌进了骨肉,成为了永远都打开不了的枷锁。即使他活着,何尝不是一具行尸走肉?当爱和制度比拼的时候,方能见出制度的“吃人”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别里科夫的悲剧,何尝不是制度的大悲哀、人性的大悲哀。只有理解了“恋爱”背后的深意,小说才跨越了文字表层到达深处。课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受戒》、乔治·奥威尔《1984》,这样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一堂课完成三篇小说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采用了群文阅读的策略,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整堂课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堂上也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小说中的“显”与“隐”这一议题,把看似没有关联的三篇小说联系起来了,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教学生读小说,不是在于对小说内容的诠释,而是应该教一种阅读的方法。“显”与“隐”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读小说,不光要看文字表面,也要学会看文字背面,读到小说深层看不见的地方。通过这样的阅读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更多阅读小说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