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经典,学生作品:走进孔子

(2018-07-08 22:28: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感悟经典

      

                             走进孔子 -仁义治天下

                                     高二一班刘丽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各个方面,其中仁和礼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所说的意味着要克服一己私欲,遵循礼的规定,具体来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来说,就是人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的根本含义其实就是爱人,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为他人着想。

在孔子旳语录中,最基本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就告诫人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对待他人要有起码的尊重。而有时候,孔子的这种思想又会被人看成是消极的,因为他只是一昧强调人们不要做什么。其实,当你认真体会就会发现它暗含的是积极、正面的伦理思想。另一则论语雍也记载:“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这就是实践仁的方法。放到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自己想要的到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自己想要得到帮助也就要先帮助别人,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推己及人。

这样看来,这个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高深莫测,关键是每个人都要心存仁义,将心比心。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如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行,斯仁至矣!只要你愿意去实行它,你就具备了仁的品质。

如何正确的实行仁?这又是一门学问,《论语·里仁》中有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他会安于实行仁,而算计的精明的人则利用仁,就是说,如果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这种带有私心的仁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仁。仁,它要求:我们不是在他人已给予我们恩惠时,才回报式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不是看中什么利益,它应该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善举,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是人与万物区别开来的关键,只有人才会想着去表达仁。

孔子与他的弟子毕生都在实行仁,他们把仁当做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它体现出孔子对仁至高无上的追求。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弘扬社会正气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当今时代,我们就要弘扬孔子的这种思想,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走进孔子——谈有教无类

                                   高二一班  汪悦          

    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解释:一是教不分类;二是教不择人;三是容众纳贤.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

       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把妇女排斥在外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但与他以前时代所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                                     

       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

       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再肥沃的土地,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生长出好的庄稼。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使其学生不分老少,不分贵贱,不分国度,情况千差万别。这样的情形,要进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只得对其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有教无类的方法是配套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孔子以前,教育基本上被世袭贵族阶级垄断,而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正是对于世袭政治制度的挑战,具有划时代意义。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是政治向社会开放的第一步。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也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在如今的社会,不论你的出身,不论你的贵贱,教育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就更需要教育的公平,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孔子

高二一班姚思成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为仁和礼,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这样说来,仁就是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从处世的角度看,仁的根本含义就是对他人的关怀,人的本质是爱人,是设身处地的体贴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生长于乱世,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处处碰壁,可他永不言弃,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走近孔子——论学习方法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高二一班  张振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如今学习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必备技能,当然不仅仅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新的技能。那么找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便成了必由之路,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早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学思结合。

    "" 并非机械死板的牢记与套用,更多的是要与思考相结合,正如古代八股取士后便再无奇才出现在官府,其原因在于八股取士的要求就是死记与套作,文人写文章中时丝毫不加自己的思考。而对于我们,在学习中如果一味的只是读书,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也不如无书。

""也并非是流于空想,不付诸实践。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脱离实践学习的思考就像是纸上谈兵,陆王心学代表人王阳明普为了感悟学问,连着天静坐在竹子前格物致知,不但一无所得,自己还病倒了。正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只是思考当然也是不可取得。

    

    做到学思结合是对一个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但也是最重要的前提,虽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出,但对于今的我们这也是完全适用的。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用思考去处理新的问题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孔子对学习的认识不仅仅是学思结合而已,更深层次的题还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经常回顾原有的知识与话犯过的错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巩固修基础,以业为基点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而一方面温故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过往的成就也许并不代表什么,但偶尔的回着也会让自己信公倍增,情愉悦;过往的失败分挫折是警醒我们的鞭策者,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当然温故是不能趋于形式,草率为之真正有效的温故是能够知新。

    我们在温故中如果能够提出新的恩路发现新的问题,那么显然我们的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一次次不断的知新迂程中,我们也会逐渐成长,甚至成为大家,正的麦家就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问具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而我们在知新中就可以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十,可以为他人释难解惑,这样就做到了孔子所言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走近孔子,感受伟人深邃的精神世界。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即使走过千年也从未去其固有的价值,而他讲述的学习方法更是别具一格,意识深长,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深刻见解与不同于传统的思维特点,孔子也配得上厅世师表与圣入的称号,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其深入含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莘莘学子的忠告。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埃。这是对学习方法深层次的剖析。

    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是对世人的劝诫。学者,学于仲尼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