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学生作品:走进孔子
(2018-07-08 22:28:09)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感悟经典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各个方面,其中仁和礼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要克服一己私欲,遵循礼的规定,具体来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来说,“仁”就是人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仁”的根本含义其实就是爱人,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为他人着想。
在孔子旳语录中,“仁”最基本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就告诫人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对待他人要有起码的尊重。而有时候,孔子的这种思想又会被人看成是消极的,因为他只是一昧强调人们不要做什么。其实,当你认真体会就会发现它暗含的是积极、正面的伦理思想。另一则论语雍也记载:“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这就是实践仁的方法。放到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自己想要的到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自己想要得到帮助也就要先帮助别人,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推己及人。
这样看来,“仁”这个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高深莫测,关键是每个人都要心存仁义,将心比心。“仁”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如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行,斯仁至矣!”只要你愿意去实行它,你就具备了仁的品质。
如何正确的实行仁?这又是一门学问,《论语·里仁》中有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他会安于实行仁,而算计的精明的人则利用仁,就是说,如果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这种带有私心的仁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仁。仁,它要求:我们不是在他人已给予我们恩惠时,才回报式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不是看中什么利益,它应该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善举,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是人与万物区别开来的关键,只有人才会想着去表达仁。
孔子与他的弟子毕生都在实行仁,他们把仁当做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它体现出孔子对仁至高无上的追求。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弘扬社会正气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当今时代,我们就要弘扬孔子的这种思想,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走进孔子——谈有教无类
走进孔子
高二一班姚思成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为仁和礼,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这样说来,仁就是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从处世的角度看,仁的根本含义就是对他人的关怀,人的本质是爱人,是设身处地的体贴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生长于乱世,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处处碰壁,可他永不言弃,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如今学习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必备技能,当然不仅仅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新的技能。那么找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便成了必由之路,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早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学思结合。
而"思"也并非是流于空想,不付诸实践。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脱离实践学习的思考就像是纸上谈兵,陆王心学代表人王阳明普为了感悟学问,连着天静坐在竹子前格物致知,不但一无所得,自己还病倒了。正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只是思考当然也是不可取得。
温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经常回顾原有的知识与话犯过的错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巩固修基础,以业为基点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而一方面温故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过往的成就也许并不代表什么,但偶尔的回着也会让自己信公倍增,情愉悦;过往的失败分挫折是警醒我们的鞭策者,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让我们走近孔子,感受伟人深邃的精神世界。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即使走过千年也从未去其固有的价值,而他讲述的学习方法更是别具一格,意识深长,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深刻见解与不同于传统的思维特点,孔子也配得上厅世师表与圣入的称号,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其深入含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莘莘学子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