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德昌语文名师工作室
张德昌语文名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56
  • 关注人气:2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动趣味幽默----《谈中国诗》中的比喻运用

(2018-05-23 22:58:03)
标签:

语文教学

分类: 名师论坛

生动   趣味     幽默

----《谈中国诗》中的比喻运用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张德昌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对外国人谈中国诗的演讲,为了方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诗的特征,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中国诗歌的特点,但许多读者在阅读中往往因难以理解这些比喻句,从而影响了文章的含义。理解这些比喻句,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谈中国诗》的比喻有什么特点,又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 生动

    生动就是形象,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语言阐释出来,进而让读者明白了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既然本文是对美国人演讲的,比喻的喻体选择就颇有讲究,喻体也选择美国听众有生活体验的事物,这样才能让听众快速准确理解演讲者用意。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这两处比喻,作者均用了暗语的手法,喻体选择了自然现象“闪电”和借用西方的短语“轻鸾剪掠”,既轻巧自在,带人人遐想,又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听众立刻就明白中国诗篇幅短小而又有力度的特点,仿佛一眨眼就过去,非常形象,第二处是和西洋诗比较来说的,仅仅谈中国的长诗也只是轻鸢剪掠给人的感觉,是动态的美,中国诗声韵的优美,语言的简短轻盈尽在听众眼前。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都是微型雕刻,也是西方读者熟悉的工艺品,是雕刻当中难度最大的,成功的微雕是精美的工艺品,在这里比喻中国诗人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就像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精巧,有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和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第一处比喻非常具体地比照了中国厚重诗在中国诗中所占的比重,与外国诗相比,就像蛛丝网和钢丝网。同样是网,蛛丝网显得单薄,钢丝网坚硬,这样对比,体现出中国诗的比重的确低,也符合后面对音乐的描写。可能西洋读者觉得中国诗笔刀轻淡,缺乏厚重感,而作者认为中国也有厚重的诗,只不过比重略低。第二处用比喻的手法比较中西诗音调的不同,用西洋人熟悉的乐队合奏和吹芦管,一个浑厚,声音雄壮,一个单调,声音低沉,让人一目了然。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它是该是诗,比她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让听众明白了中国诗虽然在表面上和外国诗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是诗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是人,语言浅显而幽默。

   “你们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拔石转金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的“野兽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不静又细。

  中外诗各不相同,外国诗奔放,中国诗含蓄,虽没有外国诗的叫嚣和呐喊,声音又静又细,但含蓄中亦有力度,只要认真阅读,“力的神威”也是能体现出来的,只有有良心,人人都可听出中国诗歌温柔而有力的呐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诗的固有看法,尤其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追求,既新又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中国诗总体上的“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二、 趣味

    趣味,就是让人感到愉悦,是在阅读以后获得的心理满足而引起的兴趣,要让外国听众引起兴趣,尽而体味中国诗的特点,但外国人对中国诗没有具体的接触,缺乏真实的阅读,作者为了近距离地说明中国诗的特点,运用了大量有趣味的比喻,激发外国听众的兴趣。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中国诗富于暗示,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正因为富有暗示性,才显得含蓄,就像怀孕的女子,大家一看女子的体型,就会明白,让人有所期待,有所希望,当然中国诗也不是故作高深,是一种非常浅显的含蓄,略加阅读就能体味,就会浮想联翩。

   “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语言浅显,生活气息浓厚,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的用意,只要注意这一句前面“客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个安顿房”,看出这一句比喻研究外国诗歌的就是为了研究本国诗歌,就像病人需上床休息,浪荡子要回家过正常日子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语言温馨亲切,间接地说出了对方听演讲的真正用意,就是回去更好地详细了解本国诗歌,热爱本国诗歌。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该处比喻承接上面比喻句,进一步饶有兴趣地指出了解中国诗更能增加对本国诗的喜爱,了解中国诗比作在中国小住,在比喻当中有比较,这也是作者反复说明中国诗和外国诗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远观中国诗只能增加对本国诗的喜爱,就像在外地旅游,更能感到家乡的温馨甜蜜,拉近了与出门在外的美国人的距离。

三、 深刻

深刻,就是形象的比喻里同同样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发读者对诗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有哲理意味的比喻,阐释了深刻的道理,这道理并不生硬,作者也没有板着面孔谈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区别,而是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生动的比喻里。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故事显得荒唐可笑,深刻说明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系没有根基,缺乏严密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一目了然,没有一层、二层,却造第三层也就让人感到荒唐可笑,加深了听众对中国诗没有牢固的思想体系的理解。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比喻成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说出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不可攀,是凌云之中的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不切实际,后面立即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讽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自欺欺人的流毒,害人不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分号后面的内容就是对前面比喻的最好解释,诗体就是鞋子,诗心就是脚,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再深入理解,作者是为了说明一个诗人作的诗并不是为了篇幅短小,而是因为中国诗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就是诗心,表达出来的内容,使得诗体显得短小精悍,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

钱钟书先生钟情于运用比喻,比喻有比较形象生动的,有趣味盎然的,幽默横生的,犀利深刻的,钱钟书曾经说过,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认为本体喻体距离远一些效果更好。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孤立的运用比喻,而是将比喻和引用,比较结合起来运用,甚至将两个,三个比喻连起来使用,进而让读者明白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阅读本文只要结合上下文语段,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特点,就可以理解钱钟书先生运用比喻的真正用意,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

 该文章发表2016《现代语文》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