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学生作品走近孔子------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感
(2018-05-07 21:08:07)
标签:
读书教育 |
分类: 感悟经典 |
近期,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论语》选读。在学习完该部分之后,我对孔子的生平及他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在学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我感触颇深。
这一节,主要引用了孔子有关“仁”的对话,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看法和观点。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境界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正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战胜自我”。
这令我想起了自己平日里的某些行为,大大地违背了这“四勿”,从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遗憾,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尽力做到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去做,做到依礼行事。
孔子这种“仁”的主张,对形成我们炎黄子孙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当代中国,就涌现出了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廖俊波,从钱学森到黄大年等,都是这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荣誉的信念的忠实践行者。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及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从而才涌现出了老人摔倒无人扶、贪官巨多的现象。如果每个人的心里都能留一点空隙给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成温暖的花园。
孔子的思想远不止这些,而且他的思想给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穷的。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其中的优秀思想,并身体力行,做好孔子思想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