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沿解析】中国牛肉市场走私状况分析

(2017-07-17 14:56:25)
标签:

好肉网

进口肉

牛肉

肉类

市场

分类: 肉类行业

http://s6/mw690/002KuYKDzy7cIegIwpn85&690



国内牛肉走私情况?——需求旺盛,市场巨大,增长迅速!
根据美国肉牛协会数据,2002年,美国走私到中国的牛肉约1亿美元,到2010年,则是100亿美元!美国牛肉走私金额9年增长了100倍!如果加上日本、印度等地的走私量,预计国内走私牛肉市场规模约130亿美元左右。
走私是国内牛肉供应的灰色地带。根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牛肉走私量,以重量计量,占到国内牛肉消费量的约10%,但是以金额计算,占到了国内牛肉消费量的25%-30%。主要原因是因为走私的牛肉以高端部位肉为主所致。
国内排名靠前的肉牛生产企业,如长春皓月、内蒙古科尔沁等企业,年销售额不超过30亿。而在2015年2月,大连海关破获的刘氏走私团伙,其2014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40亿元!

为什么走私如此猖獗?——标准高,国内难产,价格优势
根据估算,流入我国的走私牛肉主要来自于印度、美国和日本。
从高端肉类看:由于疯牛病等问题,美国牛肉极难、甚至根本无法出口中国。只能走走私渠道。美国走私牛肉一般都是先出口到越南等周边地区,然后走私进中国。
由于西餐引领国内牛肉消费,高端部位肉供不应求!西餐的遍地开花,带动了国内牛肉的旺盛需求,而中国几乎无法生产能够达到西餐及国通行标准的牛肉。
推动美国牛肉走私规模9年100倍的增长。同理,日韩牛肉走私的消费渠道主要是日式、韩式料理。西餐、外餐市场,才是国内牛肉消费增速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
从价格方面来看,印度及南美等地的牛肉价格与其他正关国家及国产牛肉价格成本相较低了很多,利润可观,已然形成了地下产业链。

http://s10/mw690/002KuYKDzy7cIenBpotd9&690



国际通行标准及国内肉牛饲养情况
国际通行标准,西餐用牛肉必须是36月龄以下,花纹达到select以上级别,也就是花纹达到和牛A3以上级别。
受牛种影响,国产牛肉完全无法达到。一方面,牛肉花纹来自于脂肪沉淀,要产生脂肪沉淀,必须用去势牛。而国内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黄牛,均不去势,无法产生花纹。另一方面,中原、鲁西一带的黄牛,有去势习惯,能够产生花纹,但基本都是7-8年龄的老黄牛,肉质严重老化。

http://s4/mw690/002KuYKDzy7cIeqQ2fF13&690



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为何不分一杯羹?——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加之国内牛种传统上以役用为主,在肉用品种的研发培育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国内肉牛企业大部分以养殖本土黄牛为主,在中餐市场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但是与西餐市场基本绝缘。这点绝缘,不仅体现在产品、渠道和模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经营者的思维上,从而增长了市场对高端牛肉的需求。
中国肉牛养殖和出口大国相比,缺乏成本优势。即便通过补贴鼓励养牛,也要以巨大的环境承载压力为代价。目前最可行的政策是开放牛肉进口,放宽牛肉进口限制,免除关税和增值税,让国际低价牛肉进入中国,缓解市场紧张的压力。

http://s2/mw690/002KuYKDzy7cIetdsxX51&690

从资源禀赋来看,日韩跟中国一样,都面临人多地少的局面。为了解决自己国内牛肉需求,也都走过了冻肉进口、活体进口的发展阶段。
日韩是亚洲最为西化的国家,在牛肉消费习惯上深受西方影响,对牛肉品质的需求最终走向了极端化,进口的澳牛、美牛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品质的追求,于是最终诞生了像和牛、韩牛这样的世界顶级牛肉。牛肉消费也从平民消费逐渐的变成贵族化。在极高价牛肉的支撑下,两国的肉牛养殖行业也变成了家庭小农场养殖为主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诞生国际大型屠宰集团。
全球肉类屠宰龙头企业都在美国、澳洲等地,如JBS、Tayson等。在地广人稀下的要素禀赋下,这些国家都是以大农场为核心经营单位。日欧美的大农场模式,中国天然难以实现。因此,中国的牛肉生产企业必然还需要一阵摸索,最终将形成介于日韩和美奥之间的一种产业模式。
正规牛肉进口市场在哪里?
国内外牛肉价差吸引了家庭消费人群。国内外牛肉的价差,从本质上说,是由国内外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
假设,澳大利亚肉牛到岸收购成本约19元/公斤,而国内当前肉牛收购成本在25元/公斤。按屠宰肉牛400公斤,仅一头肉牛的收购成本差异就达2400元。如果进口牛肉最终能够拉低国内牛肉价格,那么,被高价所遏制的需求将重新燃起,家庭消费的增长将再次成为牛肉消费的推动力。
但是,回归现实来看,即使根据中澳自贸区协议,澳洲对华出口的肉牛能够达到100万头,那也仅占国内牛肉消费的仅2%(2014年国内肉牛出栏4900万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两重。第一重是来自于印度等地区的进口冻肉,凭借其价格优势冲击国内的传统热鲜肉市场。但印度等热带地区的牛肉,冻转鲜后的口感跟国内牛肉还是有差异。
现在这轮替换已经基本结束。澳洲新西兰牛肉进口放开后,澳牛对热带牛肉的这种消费替代还将出现。第二重冲击来自于对中高端牛肉消费市场的占领。而这部分牛肉供给,基本上都是以走私方式入境。
大BOSS是谁?空缺谁来填补?
2016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猪牛羊等肉制品走私的打击力度。美国牛肉走私受到严重冲击,供应基本断绝。2015年上半年国内由于还有部分库存,走私牛肉价格上涨到高达六七百一公斤。这种高价格也刺激了美国牛肉走私的重新抬头。
总体来看,在法律惩罚的高压下,美国走私牛肉已经无法重回鼎盛。
那么问题来了,当美国走私牛肉退出中国市场以后,其留下的100多亿美元的市场空白,现在由谁来填补?只能由本土黄牛和澳牛、美洲牛来填补。
由于澳洲牛肉具备价格优势,因此是当前牛肉进口的次优选择。在当前国内西餐牛肉消费文化还未固化成形时,具备重塑国内西餐牛肉口味的可能性,因此,澳牛具备替代美牛的潜质。但澳牛和品质和美牛的口味仍有差别:第一,美牛是全程谷饲,澳牛是草饲为主,谷饲为辅。且美牛在谷饲期内,喂的主要是玉米,而澳牛谷饲六七十天,喂的是小麦、大麦。饲养方式的不同,让牛肉口味上存在天然差异。
第二,澳牛不经过排酸即制成冻品,而美牛都经过至少72小时的排酸。在所有红肉消费中,牛肉是最需要进行排酸处理的肉品。澳牛屠宰工业流程体系上排酸环节是其致命伤。这使得澳洲和牛的花纹品质虽然能够达到日本和牛的A4以上级别,但是口感上仍有较大差距。
从澳洲、新西兰进口牛肉为什么是门好生意?因为这是在抢占美国走私牛肉退出后留下100亿美元的市场空白,而这个市场正是国内牛肉消费中增长最快,也最有潜力的市场。
牛肉怎么进口?
方式一:产地屠宰,冻肉出口产地屠宰,冻肉出口是全球主流的肉制品贸易形式。国际通行的冻肉保质期一般在12个月,澳大利亚和日本牛肉最长可达18个月。
冷鲜肉的货架期只有80多天左右,保质期的制约注定了冷鲜肉了其只能通过空运而不能海运。把船期、检疫、渠道铺货等时间算上,如果从澳大利亚进口冷鲜肉到国内,基本行不通。尤其是当检疫环节出现问题,那基本上整船货物与报废无异。
由于空运的成本及货量远非海运能比,所以以冷鲜肉形式进行的出口规模非常有限,主流还是冻肉形式出口。
A、冻肉形式进口的好处:1、大宗贸易,初始投资小,见效快,赚的是价差与周转速度。2、综合成本低,可以最大程度的享受两地价差收益。
B、其坏处在于:1、冻肉口味远次于冷鲜肉。若把冷鲜肉相当于巴氏杀菌奶,冻肉则相当于UHT奶,口感相差甚远。全世界肉类消费都是以鲜肉为主。2、中国需求推动下,澳牛进入涨价趋势,两国价差在缩窄。
方式二:进口活畜,到岸屠宰到岸屠宰的形式曾经风靡全亚洲。六七十年代,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形成了临港型畜牧业及屠宰加工业。但到了80年代以后,活畜进口模式在这些地区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在于活畜进口,需要在港区附近建设养殖屠宰隔离带。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区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到岸屠宰不再具备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活畜集聚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疫病传染,尤其是外源性疫病的引入。加上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国土面积就小,缺乏回旋余地,对疫病风险的防范使得活畜进口逐渐衰败。
现在还在进行活畜进口贸易的主要是马来西亚(转口中东)、中东地区等伊斯兰国家。这些地区进口活畜的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对牛肉有巨大消费需求,而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受限;二是宗教习俗原因;三是饮食上习惯于烤肉等烹调方式,对牛肉品质要求较低,消费的也主要是低等级部位的牛肉。
A、到岸屠宰的好处是:1、以冷鲜肉为产成品,肉品品质较高;2、初始投资适中,投资期短;
B、其缺点在于:1、屠宰操作难度高。比如,从澳洲进口到国内,需要20多天的海上运输期,在加上15年的隔离期,活畜掉膘严重,造成牛肉品质下降。此外,到岸屠宰使得因疫病导致的检疫风险更高。2、供货期不均衡,屠宰时间短。根据现在规定,进口活牛在隔离期满后14天内必须屠宰完毕。由于到岸进口船存在短期集中到岸的问题,导致到岸屠宰一是供货时间不均匀;二是屠宰时间过短,当短期大量活牛到岸时,缺乏足够的细分割时间,很多还是只能以冻品形式销售。3、中国需求推动下,澳牛进入涨价趋势,两国价差在缩窄。
方式三:进口种畜,本土繁育屠宰严格来说,通过引进国外牛种再在本土繁育屠宰的形式不属于牛肉进口的范畴。屠宰活体的运输半径是1000公里。超过1000公里就容易出现掉膘等抬高成本的情况。
澳牛活畜进口之所以可行,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的高价差。但是,地理上的遥远阻隔,使得在国内繁育雪花牛肉与从澳洲进口活畜到岸屠宰,这两种模式间的成本差异不超过10%。现在繁育高端安格斯牛的方式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
A、本土繁育的好处是:1、以冷鲜肉为产成品,肉质品质高;2、可以直接按美系标准培育肉牛,品质口感更符合当前市场需求;
B、其缺点在于:1、重资产投资,投资规模大。2、从引种到产至少需要3年时间,见效慢。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殊途同归。首先,冻肉进口是中国需求全球满足的必然结果,这种进口形式必将长期存在。而随着防疫能力的提高和对活畜进口屠宰,活畜进口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爆发期。本土繁育竞争壁垒最高,发展后劲足,将逐渐受到国内企业及资本的重视。
http://s3/mw690/002KuYKDzy7cIevsA02e2&690


本文转载自好肉网(公众号:haorou2015 网址:http://www.91haorou.com)

 

http://s12/mw690/002KuYKDzy7chbrEMR5e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