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访手记
(2014-06-20 09:50:28)
标签:
育儿 |
——静待花开
刚进入教师行业我就开始了班主任工作生涯,虽然至今为止,担任班主任还未满一年,但在这一年里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家长和各种各样的孩子。在这一年里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不易,更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不易。尤其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不仅仅要教孩子,更要与家长沟通。当然,除了家长来校沟通和电话联系之外,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因此,我进行了为数不少的家访次数。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有人认为家访不应该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对后进生的转化。可我又有一点想法,那就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存心的去告状,而是想通过孩子在校情况的真正反映,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而已,所以我说,我们对家长说真话不能说是“告状”。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所以,我家访的原则是:一定舍得给学生机会。
在我家访的一个孩子中,他从一年级进校开始一直调皮捣蛋,我更不知道这一年以来他学了多少知识,认识多少字。每天上课看他的眼神总是呆滞无神,看得出来,他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课堂上。于是从一年级开学初我就与该生家长沟通,从最初电话沟通到家长来校沟通,到现在的家访,我也从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从小开始的习性,还有家长教育的方式。这个学生的家长经常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有时孩子的身上甚至遍体鳞伤。但是这样的鞭打只能让孩子的反叛越来越深,他在家里甚至有破坏家中所有物品的现象,更为夸张的是,他连家中的长辈都打骂,有无所畏惧的心理。在知道这样的情况之后,我便于家长沟通,让他们知道孩子不是打出来的,他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我劝阻他们转变过去对待孩子的方式,转而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爱,而不是棍棒底下的一顿教训。一开始,该生家长还是带着强硬的态度,说自己的孩子不能不用暴力的方式。但经过沟通之后,他们也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的“爱”。在这个孩子身上,我想我们需要的是无限度的宽容和适度的管教,否则会造成他更激烈地反抗。
而在我们班中也有这样一种家长,他们从不打电话问询孩子在校情况,更不会到学校和老师们沟通。被这样“放养”的孩子自然是“野性难驯”。那这样的家长究竟该怎么沟通?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在这次的家访中,我也到了这些孩子的家中,希望能借这样一个机会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能学习的学堂,更要有一个能时时处处关爱他的家。如果家长都采取放任的方式,那么孩子的成长该如何完整。在家访的过程中,我将几个孩子的成绩一匿名的形式摆在他们面前,将班级中几位家长从不管到管,孩子的成绩从不好到好的转变。希望他们能从这些实际例子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家长的关爱对孩子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更加重要。尽管也有顽固的家长,但也总有愿意听从劝导的家长。家访之后发现,几位听了老师们劝导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多了许多,自然孩子不管在学习还是习惯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有360的转弯。与家长的深度沟通还是需要面对面,在家访的过程中还会体会除语言交流之外的多种感觉。且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对学习的态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适当的家访是必须的。
老师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不是把“皮球”踢给家长,而是充分了解情况,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老师要采取主动,给学生创造改变自己的有利条件,并能抓住契机,促成学生的转变。学生的转变不是一两次家访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还很漫长,老师与家长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带着这些关心、爱心、耐心,让我们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