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正在失去它的自然真理的光辉

分类: 读书和工作心得 |
诺奖正在失去它的自然真理的光辉?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当地时间10月5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该奖项被授予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和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们“对于我们对复杂物理系统的理解”,所做的开创性贡献。
科学家对地球历史的研究发现,地球会周期性经历冰河世纪,这是由于太阳活动、地日距离、地球倾角、公转自转颤动、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导致。
而目前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是下一轮冰河世纪的起点,地球得到的能量应该是开始逐渐减少,然而地球极地地区的冰盖并没有延伸,反而由于温室效应不断消融。
难道是人类以生命之力,改变了自然规律?让地球跳过冰河期,迅速进入到更热的气候中?
温室气体为什么会让地球变暖呢?这是因为地球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同时也会作为热体向外散发长波辐射而散热,而包裹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其气体会吸收长波辐射,降低地球向外太空热量散失的程度,如果长期地球散失的热量小于地球接受的热量,地球温度就会慢慢升高,此谓之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就谓之温室气体。反之亦然,所以地球也少不了温室气体,没有温室气体地球就会慢慢变成冰球了,所以需要的是一个平衡。
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判明地球的不断升温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前述的太阳变化、地日距离、地球倾角、公转自转颤动、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呢?
这就得依靠模型来做数字模拟了。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现年90岁的真锅淑郎在2020年与美国学者布罗科利(Anthony J.Broccoli)一起出版新书,书名为《超越全球暖化:数字模型如何揭示气候变化的秘密》。(Beyond Global Warming:How Numerical Models Revealed the Secrets of Climate Change)。
然而,用数字模型得出的这个结论靠谱吗?
有人说靠谱,因为数字模型广泛用于科研和计算,比如天气预报、探矿、建筑物应力抗震等计算,有相当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有人说不太靠谱,因为凡数字模型必有很多假设和假定,所以针对同一问题,往往可以开发出多个模型,理论上模拟结果和真实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可能等于,这和严密的物理数学定理是不同的。即如非常简单的、应用及其广泛的大气扩散模型,到今天其结果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因为地球大气是一个开放系统,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
如果说现在地球温度的升高主要原因是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结果,那么古代温度升高的时期又如何解释呢?仅就考古和中国文献记载可知(物候学分析),中国5000年历史上就曾经有好几个时间段的平均温度都高于现在。例如:河南古称豫,象之大者为豫,
说到这里,我常常叹服那些翻译先辈们, 把“MODE” 翻译成"模式, 模型",一语破的。 直指模式的最基本特征:高度相似但不等于。汉语中,
与模有关的词语有:
人们印象中,诺奖的自然项目应该是精确的科研成果、可被观测或者实验所证明, 所以才备受世人推崇,所以诺奖的所谓文学奖和和平奖才稀松平常,因为它基本是榛子的衍生物。
不用说,2021的物理学诺奖,不是精确的科研成果,也很难被观测或者实验所证明,因为在数字模型中,无法精确确定太阳变化、地球倾角变化、公转自转颤动、火山喷发等影响因素的大小和影响方式,他们都会被一系列的假定所简化。
结论是:全球变暖和碳排放个话题,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榛子手段,诺奖正在失去它的自然真理的光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下面这篇文章,讲的就是用数字模型研究温室气体和地球温度变化的关系。此文是我1998年4月翻译后发表在《气象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