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中元送钱节

(2021-08-24 16:26:32)
分类: 剪灯闲话

 这篇文章应该不敏感吧   

直到最近几年, 我才知道北京这地界有个“鬼节”。

直到查了网上我才知道那叫“中元节”。

直到查了很多次网,我才知道中元节是个古老且全国性的节日,源远流长代有演变,时在农历七月中旬左右。“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2010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絮语赘言抄袭网上也,都不是我要表述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这中元节真的只剩烧纸钱的内容了吗?

我晚上散步路径基本都是从西土城31#院出发,沿着小月河走到北土城西路与花园路的交叉口,单程大约3km。近几年每到农历7.15的前后几天,特别上7.15的当天晚上,路上就有很多人在烧纸钱,最多的就是那个交叉路口(只指我走的这一段,别的地方我晚上没有走过),记得我去年数过一次,那个路口大约有100个火堆遗迹。通常都是用粉笔画一个直径不到1m的圆圈,在这个圈里面烧纸,一边烧一边拨动,因为纸钱(不是印有数额的冥币,是黄色粗纸上用钢印打上去的古代铜钱)都是厚厚的一沓,烧起来烟很大,拨动就烧的快,这个倒是城乡一致的,和我们老家清明上山烧的纸钱一模一样的;至于烧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念叨点什么, 我就不知道了。极少的人会带一瓶水烧完后浇灭一下。

我们老家也有中元节烧纸钱的习俗,不过我印象不深,估计是要到上山去墓地烧的。可是在北京城内去哪烧纸呢?去西山上去烧?肯定不行,森林防火就不允许,可能会当放火的抓起来。再说也太远,来回不方便,就只好就近在住家附近找个地方烧了。

诚然,亲人在地府那边,有个约定俗成的日子借助某种仪式祭拜/想念一下,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比如清明节、鬼节,比如吃年夜晚时也给逝去的先人摆上一副碗筷等等。在农村这都好办,在城内就没有这个条件了,还有就是城里的一家人很多往往不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对对方逝去的亲人或者祖先一般都比较陌生,风俗习惯也许还都不一样,这鬼节就不会那么认真了。但好些问题我还是迷糊:

A. 按说付钱的方式都那么现代了,为什么一定还要烧纸呢,而且货币还一直不变的是铜钱,何不弄个APP让大家在手机上烧钱、支付不是更方便,而且还可以留言、建灵堂等等?诶!那可能还真不行,会被查,说支持迷信和旧传统。那由官方来做这个APP行不行?

B. 为什么一定要到外面去烧纸呢,在家里烧不行吗,在灶台上烧,再开抽风机嘛,但这样似乎就没有什么仪式感了,毕竟现代人都心知肚明,这个钱,那边的亲人是拿不到的。到外面去烧,大家都在烧,不说比谁家给的钱多吧,起码有一种氛围和环境,就有仪式感,仪式感有了才有了怀念亲人的心境、庄重和意义。就如有些人读书,在家读不好吗,安静,方便,可是很多人更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为什么,有一种氛围呀,未必就是在图书馆读的书更容易记住?

C. 为什么要在晚上到外面去烧呢, 这个嘛,估计白天会有人管,绝对不允许!只能晚上了。晚上就没有人管吗,按照现在的不许可烧秸秆、不允许露天烧烤、不允许烧垃圾的环保管理规定延伸,这种随地乱烧的做法应该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至少我没有看见有人管。原因嘛,也许觉得此事不大也就几天而已(可是放烟花爆竹也就几天),也许是想给底层民众留下已经不多的一点传统表达吧,也许是认为反正也不敏感就随它去吧。

D. 按照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来说,晚上出来烧纸的人肯定占比不大,那么他们都是哪一类人呢?老北京?随着子女定居北京的来自农村的老人?底层老百姓? 没有答案,估计也没有人像我一样关心这个事。而我只是想知道,这是一种应该保持的传统吗,如果Yes,是不是可以给他们一个比较正式的地方呢,比如在市区的某些公共绿地修建一些专门的祭坛,或者到中元节&清明节的几天在适当的地方放置一些临时的烧纸焚香装置?专门供人们烧香拜菩萨、拜祖先用?如果NO,干脆就禁止吧,还是就像现在这样,Free更好?

   其实我是支持保留一些传统的,也不反感在路口烧纸钱,还觉得挺有人情味的,这是表达一些寄托和思念,也只有这一刻还让人想起在这个现代国际大都市里还生活着一群惦记先人缺钱花的普通民众,只不过想能不能有个更好的地点或者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