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听后(1)
(2021-08-04 15:38:48)分类: 读书和工作心得 |
《南渡北归》听完了,听了两遍, 还想再听一遍。
书本不错,播讲焕之更是吐词清晰、音韵流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能把听众带入时代的场景中,虽是白话小说,犹听评书,为该书收揽了众多的听众。
这是岳南创作的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小说,主要以七七事变、三校南迁、联大在昆明和李庄的艰难岁月、抗战胜利后三校的北归、蒋政权退守台岛前后学者们的去留、大陆政治运动和文革为时间轴线,以西南联大一群大师级教授为人物主体,描述他们在时代动荡之际、民族危亡之时、国家政权鼎革之机、政治运动漩涡之中,各人的人生际遇、学术研究和成就、坚持的思想理念、命运沉浮等等。读来令人深思、感慨,叹息处多多。
书中涉及了民国时期众多的与西南联大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或多或少有关系的大师级教授和人物,如胡适、傅斯年、陈寅恪、吴晗、董卓宾、蒋梦麟、梅贻琦、闻一多、刘文典、梁思成、林微因、金岳霖、陶孟和、曾昭抡、曾昭燏、穆旦、陈梦家等等。
我是在每天晚饭后的夜间散步时间听这部小说的,边听边思考,边为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心潮起伏,遥设当年我若在其中,当何以应对、如何沉浮?
《南渡北归》为历史小说,史料丰富,书信、档案、日记、回忆文章引用甚多;语言犀利、观点鲜明,不吝藏否,不惜褒贬,对人对事该骂的骂、该赞的赞、该损的损,该嘲的嘲,性情流露,痛快淋漓。书中对于很多教授、知识分子的命运描述,用的最多的词是“扼腕叹息”、“潸然泪下”等等。
该书三大卷,近200万字,此处不可尽述。
我听后的感受是:
1.
2.
3.
4.
5.
6.
7.
由于在新中国的观点里,曾国番被认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傀子手、曾剃头,清廷的忠实走狗、汉奸,所以在解放初期的反三反五和右反运动、革文中,无论怎么表现,曾氏子孙都逃不过被整的悲惨命运。事实上曾昭燏跳塔前,都已经接到了进京参加人大的通知书,入党的申请也在批准之中。可是她还是跳塔自杀了,可见她在运动中心里的压力有多大。
梁思成家因为查出了林母保存的林徽因弟弟林恒留下的刻有“蒋中正赠”的一柄短剑而大祸临头,而这把短剑是林恒航校毕业时的礼物,每个毕业生都有。1935年林恒以清华大学机械系大一学生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1940年结业后,1941年,于成都与日机空战中牺牲。
这真是历史的莫大悲剧。
8.
(1)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生归国任教和从事研究,他们给尚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边缘窥探的中国学界带来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他们有让中国尽快赶上世界潮流的强烈愿望;
(2)国内环境虽是军阀混战动荡不安,但也因为军阀们都忙着稳固地盘、挥刀互砍,没有余力多管军事以外的闲事,学者们其实有一个比较开放的学术环境;
(3)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考古和历史,与那时丰富的考古发现有关,特别是大量墓葬、甲骨和简牍的发现。换言之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9.
作者的认知和观点,有的也失之偏颇。略举一二:
A.
B.
三门峡水库固然不是一个完美成功的水利工程,后遗症很大,但它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为以后一系列的类似工程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黄河历来水患频仍,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是也,新中国成立后正是为了减少黄河水患,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而修建了三门峡水库,为民之耿耿初心,天日可鉴。至于它的技术问题,和政治是无关的。
C.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整个大跃进期间,最高领导层中只有东泽毛才是浮夸风的坚决反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