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昌平地处雄关古道之冲
扼守西北出京要道
自古为内控中原外扼塞北咽喉之地
兵家必争
素有京师之枕、甲视诸州的美称
昌平境域北枕燕山
西峙太行
东临沧海
南望京师
西北是居庸险关
东南有汤山温泉
山川形胜,人文荟萃
昌平村子很多
关于崔村镇的一些村子
看看那些你不曾了解的由来
因为地处山区,在山腰过道上原有一座天然石桥,因为该村位于石桥北部而得名,1986年大部分村民迁入牛家坟。
因与上天桥村之间的过道上有天然石桥,又位于上天桥村以南,因为相对位置而得名。
因为村西有巨石,形似老虎,故而得名。
因为村旁有一常年泉水,虽然流量不大,但四季流水不断,天寒也不会结冰,故而得名,曾称为涧村、温石峪。
因为村子周围多柿子树,故而得名。
清代已成村,因原有八家住户,故而得名。
清代成村,沟之中有巨石相叠,形似蛤蟆,故名。
清代成村,因为沟中建有庙,曾称为佛宅峪,又因为沟狭林密,俗称黑沟,1912年以后,因为相对位置改成西峪。
清代成村,清光绪年间称为黄泉峪,因为清朝官员李公葬于该地,后牛姓人家从棉山迁来看坟,故习惯称为牛家坟。
明代成村,称为坟上,明武宗妃子刘娘娘葬于该地,最初由看坟户居住,后发展成村,旧称坟上,清末改为今称,属于意愿型地名。
唐代建村,称为崔村,因为姓氏而得名,明初设置军屯,称为崔村屯,清代称为崔村十巷,民国初年称为西五巷,1948年称为西崔村。
明代成村,明初在此设置军屯,称为新丰屯,明末称为大辛峰,因山得名,沿用至今。
明代成村,原称小辛峰,1958年因为相对位置改为今称。
清代成村,村北九里山曾称为棉山,该村原称牛家营,后因山名改为今称。
明代成村,称为香堂,村内有朱三太爷坟,坟前建有慈善堂,早年,朱氏家族每逢清明,都要到祠堂焚香祭祖,表示对祖宗的虔敬,对家族兴旺的期望,香堂为祭祀之场所,后演变成村名,清代曾称为响堂、香堂。
元代成村,称为麻峪,因为村北山谷中多麻栎树,故而得名。
清末成村,俗称麻峪坟地,因为光绪廿四年(1898年),恭亲王奕䜣死后葬于该地,后由看坟户逐渐发展成村,又因为村址位于麻峪村以北,故而得名。
唐代已成村,称为崔村,因为姓氏而得名,明初设置军屯,称为崔村屯,清代称为崔村十巷与崔村后营,民国初年称为东五巷,1948年称为东崔村。
明代已成村,称为南庄,因为相对位置而得名。
明代成村,明初设置军屯,称为南庄屯,后演变为今称。
来源:昌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