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下乡溪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三年发展规划
(2017-12-06 21:25:47)分类: A2项目保障B4工作措施(C5) |
溪下乡溪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三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一、组织保障
为落实新常规,促进“新常规下,探索’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校本研训项目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教师具体落实,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理清晰。
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金中顶
副组长:麻跃跃
在课程管理上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要求,努力突破常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强课程管理,特别是在拓展、探究两类课程上作了一些努力。
第二部分
一、学校基本情况
溪下学校位于楠溪江的源头---永嘉县溪下乡溪下村,属九年一贯制学校,温州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溪下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35年的溪下村私塾,1946年9月改为国立溪下中心小学。解放后改为溪下村初小,1968年9月设为溪下村完小。1977年9月,溪下林业高中迁入本校,本校具有高中部、初中部和小学部,颇具规模,后因生源和师资问题,高、初中部于1979年停办,仍为溪下村完小。1987年,村民觉得本村小孩外出求学不易,自筹资金创办初中部,1989年得到县教育局认可,正式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改为永嘉县溪下乡溪下学校。1991年,溪下乡教委成立,施教区重新划分,溪下学校为溪下片中心学校,下辖溪下、陈坑、邵坑、麻村、马上山、罗垟六个行政村,9个教学点。1995年冬,因溪黄公路建设,学校整体搬迁到现校址。1999年秋,撤并附近陈坑、邵坑、金山、麻村、马上山等村小,成为永嘉县最早完成校网布局调整任务的学校之一。2011年5月,根据永嘉县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原溪下乡撤并入岩坦镇,学校改为“永嘉县岩坦镇溪下学校”。2016年5月,溪下乡重新设乡,溪下学校也随之改为“永嘉县溪下乡溪下学校”。
学校现有中小学9个班级,176名学生,22名教职工,其中本科学历20人,大专学历2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治安安全单位、“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学校、浙江省Ⅲ级标准化学校、县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温州市农村教学规范达标学校、温州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Ⅱ类达标学校等,涌现出市园丁奖2人,市教育工作先进者1人,最美教师1人,县、学区、乡(镇)各级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30多人次。
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优势条件
(2)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齐全,教学设施现代,为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而且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较大,学生活动场地宽裕,有利于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2、主要问题和不足
第三部分
一、核心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一位学生学业质量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努力形成我校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促使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内涵提升。
2、具体目标
(1)探索、实践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注重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教室的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彰显育人功能。
(3)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建设和谐的校园和温馨的班级文化。
(4)探索“以学为主”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别是后20%学生的个性成长。
第四部分
一、转变观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是我校继行为教育特色创建、城乡联盟办学后又一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举措。首先就必须转变全体教师观念,端正认识,树立新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教学。
二、加强学习,积极开展专题培训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明确开展“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意义,强化“用读书的厚度提升研究的高度”意识,激励教师自主学习,大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论坛、课题研究、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等校本培训活动,力求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充分认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力。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交流合作。适时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指导,组织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拓展视野,提高认识。
三、营造氛围,大力改善教育环境
优化学生的学习空间。班级环境布置力求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课桌椅排列、墙面布置、教育设备安置、学生作业壁柜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张扬教师和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关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所成,努力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注重实效,构建新颖德育体系
建设班级文化,优化育人氛围。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活动,创设积极向上、富有激励与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氛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制订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的考评方案。每学期对班级文化建设总体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评比。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摘记下来,激励自己,超越自我。
营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班级。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共享读书乐趣”活动,举行班级经典诵读比赛、读书主题班会、书香班级与学生“阅读之星”评比、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读书成为校园一道亮丽风景线。
实施自主德育,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工作,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健康心理。
五、关注课堂,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根据新常规要求,努力构建“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
备课: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坡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分层次精心设计练习,落实到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堂课后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最佳空间形态,有课桌排放图示。在备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备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还要备教学实施空间组合变换(如桌椅排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及互动轨迹)等。
上课:实施个别化教育,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采用“关心、赞赏、激励”的教学用语,营造温馨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作业:要求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分层实施,总量适当,难度适中,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作业中得到个性发展,体验成功与快乐。调控难度,分层设计,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选取基础性作业题,强化后30%学生基础,提高学习信心;提倡“二次批改”,主要学科每周“二次批改”至少2次。对后30%学生的作业要面批,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原因。改正错误,鼓励进步。建立后30%学生作业记录本和“错题集”。作业评价恰当,提倡使用激励性作业批语。
六、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以多元评价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结合学校近年来正开展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两项自主性发展项目,努力构建科学的、简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用心性。进一步加强班子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为教职员工做团结、协作的表率,做敬业、勤学的榜样,重视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追求,凝聚教职员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用心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求真务实之风在思想上扎根、在工作上体现、在行动上落实。要集各种人才的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校园内部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合心”,在言论上“合拍”,在行动上“合力”。将教师队伍的优势不断转化为教育优势,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优质和高效,到达校园自主创新发展。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