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拓展材料
(2014-01-12 10:51:58)
标签:
教育 |
昔(从前、以前)者仲尼与(yù参加)于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宾,事毕(结束),出游于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之上,喟然(kuì感叹的样子)而叹。仲尼之叹,盖(大概)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英明君主),丘未之逮(赶上)也”,而有志(向往)焉(兼词,于之,对它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已经)隐(消逝),天下为(是)家(私家的、个人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财务)力(劳力)为己。 大人(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给弟弟)以(把)为(作为)礼(礼制),城郭沟池(修建城郭和护城河)以(把)为(作为)固(坚固的防守)。礼义(制定礼义)以为(作为)纪(纲纪),以(用来)正(使……纯正,使……合于法则)君臣,以笃(使……淳厚)父子,以睦(使……和睦)兄弟,以和(使……和谐)夫妇,以(从而)设(设立)制度,以立(确立)田(田地)里(住宅),以贤(尊重)勇知(有勇有志的人),以功(成就功业)为己。故(所以)谋用是(因此)作(兴起),而兵(战争)由此起(产生、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成为杰出的人物)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谨慎风行)于礼者也。以著(彰显)其义(合理的事情),以考(成就)其信(信用),著(显示、揭露)有过(过错),刑(典范)仁讲让(礼让),示(给……看)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同“势”,指职务)者去(斥退),众以(把)为(当做)殃(祸害),是(这)谓(叫做)小康。”
一.全文翻译: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有所终老,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阴谋断绝不再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发生,夜里不用关门睡觉,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二.(《大道之行也》)全文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⒈政权属于社会(天下为公)
⒉管理者的产生(选贤举能)
⒊社会和平安定(讲信修睦)
⒈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⒉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⒊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三.《大道之行也》的成语:
1.天下为公
解释: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2.谋闭不兴
解释:阴谋杜绝不再兴起。通俗讲就是没有人搞阴谋了。
3.老有所终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4.矜(鳏)寡孤独
解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之一。
5.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6.路不拾遗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7.夜不闭户
解释:晚上不用关闭门户。形容社会安定,治安良好
四.课文理解: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大同”是指理想社会。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这一理想在当时不能实现。但我们要努力去追求(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讲求诚信,尽力工作等)。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有什么关系?
(1)《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道之行也》里描述的大同社会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2)《桃花源记》是形象化描述,表述更含蓄;《大道之行也》是纲领性文件,表达更明了。
9.《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本文所写的哪些语句相似?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0.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倡导“兼相爱,交相利”。
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提倡“三民主义”“天下为公”。
11.“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一个是天下为公,一个是天下为家。
今诸侯独(惟独、只、仅)知爱其(自己的)国,不爱人(别人)之国,是以(因此、所以)不惮举(发动)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夺取)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害、伤害)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就)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控制)弱,富必侮(欺侮)贫,贵必敖(傲视)贱,诈必欺(欺骗)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因为)不相爱生也。是以(因此)行者(有德行的人)非(认为……不对)之。
既以非之,何以(用)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用)兼(同时、一起)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别人)之国,若视其(自己的)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因此)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不)起(发生)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称赞)之。
一.全文翻译:
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二.文本简析:
节选自《墨子·兼爱》的这两段文字集中阐释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其中第一节主要从反面的角度阐述如果不兼爱,这就是一个充满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社会;第二节则从正面阐述如果人人都兼爱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融洽、协调、慈爱、温暖的社会。两节综合起来看,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兼爱思想对这个社会的重要性,对当前倡导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更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文段中对“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描述和《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三.对比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桃花源记》
2.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3.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1)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
(2)《桃花源记》追求世外桃源,追求脱离社会的自由。《大道之行》就是和孔子思想一样,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