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无言之教顺天性而育
(2022-11-14 15:42:51)
标签:
教书育人 |
行无言之教 顺天性而育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当我幸运地成为一名教师时,我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作为毕生追求。而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从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于老师在医院化疗的间隙写成的。在此期间,他说:“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生命的宽度有了,也就延长了生命的长度。过好每一天,不虚度每一天,就对得起祖国的教育事业了,对得起我的学生了,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了。”读到这里,于老师对教育事业虔诚的态度让我为之动容。我从书中感受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姿态和教育情怀。其中第五章“行无言之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论语》中也有“无为而治”的说法。于老师的“无言之教”指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者的共识。为什么“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比“言教”大得多、深远得多?因为,“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不彰。因为,教育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前者为有声语言,后者是无声语言。
影响,是用好老师的身教来影响学生,它胜于喋喋不休的说教。好老师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到教育教学中的“大事”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给学生进行好的影响,要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做老师,尤其是小学班主任,身教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于急速成长阶段,并且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初步的形成阶段,虽然这些与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有很必然的联系,但是小学班主任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敬仰的对象,他们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比如小女孩们会学着和老师梳一样的辫子,学生会学着老师的口吻对身边同学说话......我们的语言、姿态、为人处事的方式都会成为影响学生的方面,但说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微小的,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所以小学阶段,做好“人师”给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的三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这本书中写到,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仪表是这本书的“封面”;翻看这本书的“封面”,学生会看到老师的“第二张脸”——字;这本“书”里有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朗读;打开这本“书”,学生们会看到老师写的“作文”;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看到这里,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小事:课间休息时可爱的小胡同学在教室外把可塑橡皮粘到了自己的头发上,并且进行了左三圈右三圈的按压。几位同学非常热心地帮忙,结果可想而知,可塑橡皮把一大片头发紧紧地粘在一起。我听到七嘴八舌的声音赶紧从班级里走出来。这时,上课铃也响了,恰好这一节我没有课,班级这一节是体育课,赶紧给小胡同学请了假,带他去卫生间清洗头发。因为不是夏天,担心一会儿上体育课他会着凉,所以顺手就把自己刚买的吸水毛巾拿来给他擦干头发。当天晚上,孩子的妈妈就打电话跟我道谢说:“段老师您真是太细心了,我到家后孩子迫不及待把白天发生的事情情景再现,感谢您。”虽是简单的小事,得到家长的肯定,我当时只觉得特别温暖。几天后的事情,才让我真正感动,理解了作为班主任,行无言之教,顺天性而育的意义。语文老师给我发了小胡语文诊断的作业图片:题目说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小胡同学写道“段老师像一位温柔的母亲。”看完后给了我心灵一次撞击,让我知道了,看似不懂事的九岁孩子其实比谁都心明如镜,他也懂得你对他发自内心的关心,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就像当我们用了“情”,班级其他孩子其实也是看在眼里,于是不断发生着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小故事,班级也更加团结、向上。
于永正老师认真书写每一个字,一次次的激励孩子,一次次耐下心来、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践行“行无言之教”,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我想这也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影响”,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庆幸自己正在一点点的尝试,虽然我目前能做到的很少,但就像在教授《数字编码》时,孩子们特别希望能有展示的机会,我愿意为了孩子去放弃上新课的时间,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分享小组或个人的成果,孩子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不再像平日课堂上那样拘谨,他们显得更加轻松地释放自己的内心。
从我本心,归我本性,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去喜欢他们,爱教育,因材施教,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是我们的为师之道。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如果一位数学教师不仅教学生数学,还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影响和性情的感染,而其他学科教师皆能这样,那么学生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教师要扮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我想,一个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就是最好的引导,正所谓:行无言之教,顺天性而育。
回首向来萧瑟处,前路漫漫亦灿灿,怀一份教育初心,努力丰盈自己。既然选择做了教师,就努力让自己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