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柯达伊普通学校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教法分析
作者:王秀萍
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年级音乐教材,遵循音乐感知与儿童感知音乐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并配合大量的游戏教学形式,使音乐感知活动变得鲜活,充满情趣;这种教学为儿童音乐思维的形成铺了一条扎实有效的阳光大道。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仅从小学一年级音乐内容安排方面来分析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在培养儿童音乐感知能力方面的特色。
一、第一阶段由歌谣引入节奏的学习
1. 学习朗朗上口的歌谣、民谣。 2. 边朗诵边律动 ( 包括拍手、拍腿、跺脚、走、跑等 ) ,感受动作的节奏性。 3. 朗诵熟练后,用大鞋子、小鞋子,大鼓、小鼓,大实心圈、小实心圈等视觉形象画出对语言节奏的感受。 4. 把歌谣的语言用象声词代替,由此来进一步体会语言节奏的长与短。 5. 用打击乐器来表达语言节奏的长与短。
( 分析:通过语言引出节奏。通过画图的形式画出节奏的长短,这种方法在节奏教学初期屡试不爽,已被全世界的音乐教师所采用。但像这本教材那样,把步骤分得那么细腻,过程放得那么慢是很少见的。这样做显现了两方面的优点:( 1 )使全班学生的音乐学习维持最小的差异性;( 2 )唯有这样,儿童对节奏的感受才能是全面的、深刻的。 )
1. 从大实心圈与小实心圈等节奏图谱引出形状相似的节奏谱,例如:
http://edu6.teacher.com.cn/tkc995a/kcjj/ch1/ckzl/images/01.jpg
注意每张卡片有意识地安排二拍。 2. 学习只包含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新歌谣,让儿童自己排 F 列节奏谱。 3. 根据节奏谱,请儿童自编语言。
( 分析;由节奏图谱自然地过渡到节奏谱,使儿童没有负担,而且使儿童对节奏谱有比较生动的认识,不会觉得抽象。 )
( 分析:在节奏律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有很明显的强弱规律的律动。如表示火车轮子转动的律动,第一下手臂伸出去,第二下手臂收回来,这与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正好吻合。利用这种契机,趋热打铁,让儿童体会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
(分析: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带小节线的乐谱第一次展现在儿童面前时,儿童容易把小节线的视觉感受扩大化;喜欢在小节线处停顿,影响音乐整体。这本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这一特点,先出现节奏谱,后出现带小节线的节奏谱。因为有了上一步骤不断重复的强弱规律的体验,这时在二拍之间插一个小节线,并告诉儿童小节线的意思只在于表示强弱的秩序,这样儿童就不会把小节线想人非非了。另外,脚踏节拍,手拍节奏,这样节奏的二声部训练也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 )
http://edu6.teacher.com.cn/tkc995a/kcjj/ch1/ckzl/images/02.jpg
( 分析:这时儿童对二拍子的概念仅是一个强一个弱的动作形象,并不涉及时值,所以只出现简易记号,使儿童的思维保持在简单、清晰的层面上。 )
(六)四分、八分音符节奏名称的引入。用 ta 的读音表示四分音符节奏,用 titi 表示八分音符节奏。
( 分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明白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种概念性太强的名称。所以用 ta 作为四分音符的节奏名称,用 titi 为八分音符的节奏名称,既朗朗上口、容易发音,又生动有趣,非常符合音乐教学重音乐的活动性体验、轻僵化的知识灌输的教学原则。 )
二、第二阶段进入 Sol 、 Mi 、 La 、 Do 、 Re 五个音的音高辨别学习
1. 学习一首只有 sol 、 mi 两音的歌曲,结合教材中描绘这两个音高低走向的生动的节奏谱与节奏图型。例如:
http://edu6.teacher.com.cn/tkc995a/kcjj/ch1/ckzl/images/03.jpg
2. 请学生画音的高低走向曲线图。 3. 再学一到二首只有 Sol 、 Mi 两音的歌,请学生画出音的高低走向曲线图,同时主动辨认曲调。 4. 以铝板琴为学具,来认识 Sol 、 Mi 两音在琴上的位置 ( 匈牙利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音乐课,普通教室里一般没有钢琴 ) 。 5. 教师用图型来描绘已学过歌曲的音的高低走向,注意选曲量限制在 La 、 Sol 、 Mi 、 Do 、 Re 五个音范围,并且尽量是级进音级。 6. 学习 sol 、 Mi 两音的手势。 7. 进行 SoI 、 Mi 俩音不带谱号、拍号的五线谱识谱教学。
( 分析:儿童学习一首歌曲的心理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当一首歌曲一下子出现八、九个音符时,他们就是把全部心理能量用在八、九个音的分辨上还不够,结果对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只能放弃对音高的辨别,转而把心理能量用在非音乐性内容的地方,如歌词等。相反,如果一首歌曲只有两个音符组成,他们自然就能把本部分的心理能量用在如何把两个音分辨清楚上,这样对这两音的感受才是清晰的,对这两者的分辨能力才能逐渐生成。从音乐认知的角度来说,音高的分辨是有难度的,音高分辨能力不会自动地生成,需要系统学习。而教学方法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是音准教学有成效的重要前提。 )
1. 新学一首只 Sol 、 La 有两个音的歌曲低走向曲线图。 2. 学习 Sol 、 La 的手势。 3. 进行 Sol 、 La 两音不带谱号、拍号的五线谱识谱,用铝板琴辅助教学。 4. 学习几首以 Sol 、 Mi 、 La 三音为材料的歌曲,请学生用手在空中画出音的高低走向曲线图,也请学生主动辨认曲调。 5. 统整 Sol 、 Mi 、 La 三音的音准、手势、识谱。
( 分析:刚学完 Sol 、 Mi 小三度音程,不是立即进入 Sol 、 Mi 、 La 三个音组成的歌曲学习,而是先学习 Sol 、 La 两个音组成的歌曲。这意味着,体会了 sol 、 Mi 三度音程后,先体会 Sol 、 La 二度音程,在统整 Sol 、 Mi 、 La 三个音的音准时,才出现 La 、 Mi 四度音程。这种小步子的教学安排,细腻的认知处理,目的就是避免儿童在音高分辨上的过重负担。这个方面,我国的问题是如何创作出旋律好听、歌词生动的两音、三音歌曲。 )
( 分析:由于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与对二拍子节拍的体会已有些时间,并且对节奏的多声部也已反复感受,在这些音乐经验的基础上,体验比较抽象的时值 —— 四分休止符,应该说时机已经成熟。 )
( 分析:多段体歌曲是儿童歌曲中常见的形式,及时介绍反复记号是非常必要的。 )
1. 新学一首只有 Mi 、 Re 、 Do 三个音的歌曲,请学生用手在空中国出音的高低走向曲线图; 2. 学习 Mi 、 Re 、 Do 三音的手势,要求能准确歌唱,用铝板琴做教具; 3. 熟悉这三个音在琴上的位置:区告诉儿童 Mi 、 Re 、 Do 三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不作视谱歌唱要求; 4. 新学几首由 Mi 、 Re 、 Do 。三个音组成的歌曲,结合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的节奏进行练习; 5. 学习以 La 、 sol 、 Mi 、 Do 、 Re 五个音为材料的级进音程的歌曲,统整这五个音组成的级进音程的歌唱。
( 分析:如何准确地找到维果斯基教学的 “ 最近发展区 ” ,是所有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本教材小步子教学内容的安排,不给学生负担,同对又一点点渗透简单音乐样式的各种变体,让学生在不断的音乐体验中生长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从音乐感知的角度来说,教师对 “ 最近发展区 ” 内涵的把握是很准确的。我们梳理一下音程教学的逻辑就能感觉到这种推进,从 Sol 、 Mi ,到 S 0l 、 La ;再到 La 、 Mi ,为了不给学生有负担。先进入 Do 、 Re 、 Mi ,然后才进入 Do 、 Re 、 Mi 、 Sol 、 La 的统整,严格遵循儿童音乐认知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细腻准确地安排教学内容。)
1. 用图型、曲线表示音高、节奏、音程的跳进。例如;
http://edu6.teacher.com.cn/tkc995a/kcjj/ch1/ckzl/images/04.jpg
2. 学习几首有跳进音程的歌曲,结合已学过的节奏,统整所有学过的内容。
( 分析:级进音程通过小步子的内容安排与多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已逐渐完成;但从级进音程到跳进音程,无论如何是一个较大的内容跳跃,在难度上有一个明显的坡度。所以,在这个环节,这本教材加强视觉形象上的刺激,用图形形象的跳跃、线的大起大落,来加深学生对跳进音程的体验。另外,第一年对进音程没有严格的音准要求,只是让学生对它有一种与级进音程不同的体会就行了。 )
三、第三阶段结合已学过的节奏型,学习高音扩展到高音 DO ,低音扩展到低音 SoI 的歌唱,不作音准与视谱的要求
(一)结合已学过的节奏型与已学过的律动,学习以 Mi 、 Re 、与低音 La 四个音为材料的歌曲。
( 分析:小步子教学原则贯穿始终。在这儿只是增加低音一个音,不给学生有过多的负担。 )
(二)结合节奏、律动,学习 Mi 、 Re 、 Do 、低音 La 、 Sol 五个音材料的歌曲。
( 分析:再增加一个低音 Sol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虽然教学要求上不是一步到位,是螺旋式上升,但给学生的音乐体验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 )
(三)结合节奏、律动,学习最高音为高音 Do ,最低音为 Do 的歌曲。
( 分析:再增加一个音 —— 高音 Do ,就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感受音程的变化。说句题外话,如果没有好听的音乐、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这种小步子的教学是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境地的。所以,认真研究成功的教材与教法,是我们少走弯路的最好办法。 )
参考书目:
1.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社, 1994 年 10 月第 1 版。
2.卢金 · 拉兹罗等:《匈牙利普通学校音乐教材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