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疆昭苏翡翠色的河流古朴超语言的语言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室内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牧民的妻子正跪在羊毛毡上做馕,毡子下面是用木板支起的、离地大约5-6公分的土炕,占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挂着长长烟囱的炉子上烧着奶茶,奶香四溢。也许炉子有通向土炕下面通道,坐在土炕上十分温暖。右边是用毡毯盖着的衣柜以及白色绣花布遮盖的被褥;门的右边的柜子上,放满了瓶瓶罐罐等日常用品;一袋面粉斜靠在墙边,像是在等着主人的青睐;门左边的低柜上有一台播放机。简扑而又整洁,想必女主人也是爱美之人。








昭苏通往阿克牙孜的山路异常的颠簸,一直向前是雄伟的天山山脉,它的雄姿在向我们招手,似是要揽我们入怀。土路左边翡翠色的河流,不时地撩拨着我们的双眼,河水竟然可以这样的干净!是的,那通透的翡翠色在白色和褐色的世界里,格外的耀眼。
深藏在雪山脚下的一间泥土小屋,是我们的终点站。泥巴土屋、羊圈、古老的吊桥、山坡上吃草的马、羊肠小道、河流、雪山构成了这里的画面。这里鲜有游人前来,只有哈萨克族牧民在这冬窝子里越冬,此时,这里寂静的只有潺潺流水声。
安静、古朴、壮丽的景色让我们雀跃,巍峨的雪山像是神祇,俯视着芸芸众生,让人心生敬畏。
进入土屋,扑面而来的热气,瞬间朦胧了我的镜头,没想到呀,这小小的一间低矮的土屋,竟然这么暖和?
室内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牧民的妻子正跪在羊毛毡上做馕,毡子下面是用木板支起的、离地大约5-6公分的土炕,占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挂着长长烟囱的炉子上烧着奶茶,奶香四溢。也许炉子有通向土炕下面通道,坐在土炕上十分温暖。右边是用毡毯盖着的衣柜以及白色绣花布遮盖的被褥;门的右边的柜子上,放满了瓶瓶罐罐等日常用品;一袋面粉斜靠在墙边,像是在等着主人的青睐;门左边的低柜上有一台播放机。简扑而又整洁,想必女主人也是爱美之人。
主人家有两个男孩,大的约十几岁,小的4-5岁,小的出门之前哥哥仔细地帮弟弟穿戴好衣帽,哈萨克人尊老爱幼的习惯,在这一举一动的细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母爱,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无论贫富,可以把所有无私地奉献给子女的唯有母亲。眼前那温馨的一吻,胜似万语千言,那不是做秀,满眼的怜爱写在那张姣好的脸上,那是自然的流露,那是真情的告白,纯粹而又质朴。瞬间感化了我的镜头,以及我那脆弱的心。
屋外,阳光下风刺骨,却有雪山清新的味道。女主人将做好的馕放入烤馕的炉子后,紧了紧衣领,似乎要挡住刺骨的寒风,抬眼望向远方,似是在盼望着放牧的丈夫归来。那是一种熟悉的目光,如今却变得有点陌生。质朴的人,总是用表情代替语言,那或许是一种超语言的语言,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当主人带着一身的疲惫赶着他的羊群归来,写在他脸上的是到家后的放松和愉悦。
看到有客人来临,立马宰羊、煮羊肉、煮面条招待客人,尽管是手抓面条,但那种洋溢在脸上的热情是能够感受到的。
这时传来我们阿玲的声音:“哇!这面条太好吃了!好鲜啊!是羊肉和羊汤的鲜美。”
矫情的我在这样的美食面前,竟然是无动于衷,不是怕脏,只因我不吃羊肉,每次来新疆,几乎都是用馕或者素面素菜充饥。
可我依然喜欢这片广袤的土地,喜欢这里的人文风貌,更喜欢这古老的土屋。究其原因,并不是站在优越感上的俯视,而是那壮丽的景色,可以给我力量和灵感。再有就是想看看当地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想探究那幸福的满足感来自于哪里?他们的信仰还在吗?而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自强不息,也会支撑我克服许多的困境。当然,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寻找心中的自己,以及寻找我们现在最最缺乏的质朴。
沿着这条土路返回时,透过冰川再回望一眼被阳光照亮了的雪山山峰和那片云彩,我脚下的冰泡和两侧的山壁,呈放射状的汇集至雪山,天山像是聚集力量的源泉,又像是敞开大门内的圣殿,庄严而又肃穆。
这或许就是秀美、壮丽的大自然和严酷的现实,给牧民的一种外在力量,相信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是植入他们血液的内在力量,而宗教信仰本身就来自于大自然,所以,才有那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以及对家人的爱戴。
音乐:《心印自然》巫娜 天禅 网易云音乐
音乐:《心印自然》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