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源自内心】


标签:
回顾摄影经历真实质朴精神求索境缘镜生理念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当然,一张照片对一个家庭或个人所产生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支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承担愉悦他人、道德的评判或改良社会的重任,而一切艺术形式的发展,到最后无不回归到自我本真的表达。

何为好照片?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是不同的,而我认为摄影教师袁洁在2019.3.5的中国摄影报上阐述的很清楚,她说:“你只需拍摄对你而言重要的照片,观看那些打动你内心的照片即可。无论你是面临摄影的哪个阶段,都要直面真实的自我需要,不需要谄媚地向任何标准低头。”
回顾自己的摄影经历,无论是拍摄所谓的糖水片,还是那些大凉山最贫苦、肮脏的老人、妇女、孩子们,以及那些陈旧的、破败的建筑,亦或是色达的天葬、新疆的景物、孤独的树木等等,其实都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需求,那是在寻找一种真实、一种单纯和质朴,一种精神,是用影像演绎生命的本质,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让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贫穷的地方和如此贫穷的人,而不是烘托出来的假象。就如同难以割舍的乡愁一样,是一种与记忆、历史、过去、沉重、忧虑、焦虑等意象的叠加。
从没想过通过摄影去赚钱,也很少去参赛,觉得只要我摄我心,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足够了。假如我的影像能够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和体制化的社会语境下,为这个粗粝寒凉的世界,或多或少的留住一丝温暖和些许细腻也算是对社会的报答吧。所以当我用摄影这个记忆的最佳载体,去记录“眼睛看不到,但内心希望看到的真实”时,便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留下这个画面。
那些孤独的背影,那些面无表情匆匆而过的人群,那些香炉前求神拜佛的人们都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尽管我不能像陈杰卢广一样用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映社会的热点,挖掘社会的弊端,如西部大淘金、吸毒者、小煤窑、艾滋病村、京杭大运河、青藏铁路建设、非典、血吸虫病、地雷村、奥运改变中国、关注中国环境污染、云南留守儿童、悬崖村、天津大爆炸等,但是非常敬佩他们。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通过影像的力量来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那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当他们那些发自内心的诚恳之作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是震撼人心,是让人思考,是要人们去改变环境,尽管陈杰谦虚地说:我不奢望报道能带来改变,但至少我在传递“常识”。
我想这应该就是摄影对当下的意义吧。
当然,一张照片对一个家庭或个人所产生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支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承担愉悦他人、道德的评判或改良社会的重任,而一切艺术形式的发展,到最后无不回归到自我本真的表达。
摄影评论家孙京涛曾经说:“摄影家选择的拍摄对象,是他借物言志与精神求索的通道。”
的确,当我们从单一追求“美”的思路中走出来后,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里有真善美、也有丑陋,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其实每个摄影人都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体验,也都有着许许多多影像背后的故事,当我们把这些故事凝固在画面中时,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观念摄影,亦或画意摄影。
安塞尔.亚当斯说:“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所以,我们用相机拍下的不仅是一张张照片,那还是我们人生的缩影,更是历史的写照、精神的传承。
有道是:万物皆出于心境,而成于意境;镜中有境,故境缘镜生。
总之,无论是风景摄影还是人文摄影,影像源于内心的感受,这才是摄影人应该持有的最起码的理念。
注:照片从2018.10——2019.1.25拍摄于广州市中山八路、陈家祠、荔湾公园、道观(在广州带宝宝的时候,忙里偷闲中拍摄)
音乐:《太极》邓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