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摄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标签:
摄影理念深阅读思想成长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杂谈》 |
有人问我:“你摄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为了美及大凉山式的写实关照?”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像是戳着我的痛点,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这的确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摄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只要你爱上了摄影,谁都回避不了。
回顾自己的摄影史,从开始记录自己的旅程,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到把片子拍的稍微美一点或有一些寓意,一路走来经过了5年的时间,观念也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有所转变,直到现在确认了,片子不一定要漂亮,但应该深刻,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
所以我回答:“我不知道,开始仅仅是为了记录,为了美丽的景色,现在好像有点转变,想反映更深层次的、或者说底层的疾苦,但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
接着他说:“不是疾苦,而是人的歷史性。先別考慮這些,多讀書以后你自然知道你的目標。”
“而你现在目標太低,終淪陷于把玩相机而已___所以多讀書提高自已的生活品質比單純攝影重要十倍。”
其实,这个道理早就懂得,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要想在摄影上有所进展、有所突破,只是一味的拍和只掌握基本的技能是不够的,阅读或许是一条扩展思路的途径,它能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突破现阶段的瓶颈。
孙京涛早就说过:“创意的主题基本不来自于摄影本身,而是来自于深阅读。我所谓的阅读不是指零散的信息,而是指有体系的思想,是指超越了一般知识之上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的智慧。读书,约等于与思想家对话,在聆听和思考中,我们才可能把他者的思想,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观点。摄影的主题从哪里来,创造性的思考从哪儿来,我觉得很大程度要靠深阅读。”很赞成孙京涛的观点,所以这两年才会拼命的读书,并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也的确感到从书本里获得了新的思想和灵感。
而目标的高低,并非在名在利,亦不在成功与否,那么在哪呢?莫不就是自己苦苦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完满与丰盈?让这些精神世界的完满用现实的影像体现?或者说用摄影这种特殊的符号表现?
在我看来能用相机表达好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足矣,而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只是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白的,那就是当思想平庸时,相机也奈何不了。或者说摄影到最后比的就是思想。
所以,要想思想不平庸,想使摄影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就要系统性的阅读,就要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当我们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我们就会有情与景的交融和深刻的感触,这时景就是情的载体,情就是景的延伸,无论是什么样的场面,它一定是我们内心的映照和传达,如此,内涵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因此,只有当阅读与我们自身的思考和感触结合,并掌握好技能之后,才能在自然具象中发掘提炼意象,才能从再现到表现,最终走向我们心象的表达。
摄影家曼.雷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想”。而我离这个幻想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那么,必须要继续深阅读,不盲目的跟从或者服从他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和探索,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用影像表达自己的心象。
很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张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把我经历的这个年代真实的记录下来,给历史留下一点什么。”因此,他用了二十九年的时间拍《在中国的版图上》民俗篇,现在又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做《实用摄影词典》图解,试想,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终极目标,怎能有如此的坚守?然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给我带来的莫名的感动,那不是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积出来的虚假托词,那是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一路拍摄的足迹,那是从青丝到霜染鬓发的坚守,那是可以笑傲江湖的悲鸣。如果说这样的终极目标还不够完美的话,那么,什么样的终极目标才是完美?
或许每个人的终极目标是不同的,但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一定是自己心象的展示。
P1

从片子的角度说,这些片子依旧没有突破,依旧还处于瓶颈中,但为了配合本文,这次将其放出,供朋友们批判,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路。
音乐:《我懂》李汉颖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