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之行(二)——彝族的年味


标签:
美景风俗命运感慨布拖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彝族的大年三十这一天,我们就在快门的不断咔嚓声和感慨中渡过,彝族的年味也在那杀猪的过程中、河边清洗猪内脏的人群里、还在那煮肉的锅里以及一双双小黑手捧着的、半生不熟的坨坨肉上……
注:在此感谢谢华以及大凉山彝族同胞对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大凉山之行(二)——彝族的年味
芝
2016.11.20清晨,我们的车行驶在布拖县到拖觉镇的公路上,公路两侧笔直的、脱去树叶的树像是两条牵引线,把我们带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
路边那被层层迷雾掩映着若隐若现的村庄,远处隐隐约约显现的树影,天上那一缕缕被阳光映红的云,隐在白云中层峦叠嶂的山脉,哦,还有从云雾中露出的、山顶上的风车……这,不就是传说中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吗?顿时,车上的人开始雀跃,按捺不住的激情随着付强老师的一声:“好吧,这里只给大家半小时的时间拍照。”12个人便冲下了车,冲进了这片被霜打了的田野,冲进了那迷雾之中……
有时想想,当激情产生的那一刻,未必是你能把握住的决定性的瞬间,也未必是你能拍好照片的时候,如同这几张风景片,就没有很好的表现当时的情景。或许是自己的技术不行,或许是没有将自己真正地融入这天地间,让空澄的心灵与浩淼的宇宙进行“能量的交换”吧?
但此刻,我感受到了老天对我们的眷顾,感谢老天用这种方式迎接了我们!并将我们一路带进了大凉山的布拖县拖觉镇日拍村。
村头一汪碧绿的湖水吸引了我的视线,于是,穿过一大片田野,我看见了湖中的小岛和岛上婀娜有致的小树,以及水中的倒影;远处一块块白色的房屋在雾中隐着,在水中摇曳着;岸边的水鸟伸长了脖子,像是在对歌,唱着一首首委婉动听的歌曲,静谧、美好,这多像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呀?我怀疑是否走进了人间仙境?原来大凉山的风景竟是如此的美丽?真想在这湖边静静地坐一会,好好地感受这美景带给我的那份恬静,久久地不愿离去……
有人说,“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注目凝视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天地,会使你沉浸在族群与文化、祖先与后代、历史与现实、神秘与庄严、永恒与瞬间的辉煌之中……”那么,就随我的镜头走近彝族的大年三十,去看看彝族人是怎样过年的吧。
彝族人过年的头等大事是杀猪,未走进村庄就听见猪嚎叫的声音,于是,我们加快步伐,向着那声音最响处走去,只见8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一头三四百斤的大肥猪按在地上,一个塑料盆放在猪脖子下面准备接猪血,一年轻人拿了一把长刀走过来,猛然刺入猪颈部,直捣心脏……如果此时猪没有被杀死,还要将长刀再次捅入原来的刀口,再次在里面搅,直到猪不动为止。
这是我第一次看杀猪,因为全部注意力都在拍摄中,忘记了那一刻的残忍,直到看着那鲜红地、粘稠地猪血从刀口处流出的瞬间,才感到有点残忍。
之后便是将树叶堆放在猪身上,燃起一把火,将猪毛烧干净,然后用刀子将焦黑的猪皮刮干净。
这一天他们大人小孩都在忙碌着,杀猪、清洗猪内脏、打扫房间、清洗锅碗等等,女人们大部分都在河边涮洗着猪内脏,好不热闹。只是从服装上很难认出他们是彝族人,据她们自己说,只有到初三走亲戚时才穿新衣服,而彝族服装也不是每人都有一套的。
这一天是彝族人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有肉吃,也是对他们自己一年来辛苦的犒赏。一个只有3-4岁的小孩扬起稚嫩的小脸对我说:“吃肉,吃肉”,看来他们平时很少吃肉。望着他的小脸,我不知是喜还是悲?一种惆怅在心中蔓延……真希望精准扶贫能落实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
下午我们走进火烈镇的一户人家,一个男人在清洗猪内脏,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大的12岁,小的9岁,他允许我们进他家看,黑黢黢的房间内,堆满了杂物,床上是一堆脏兮兮的衣服,窗上的一束光打在屋子中间的火盆前方,盆里煮着一锅刚杀的猪肉。男人告诉我们,他老婆去年去世了,是他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我问:“小孩读书了吗?”男孩说:“没读”。我问:“为什么不去读书呢?”他们默然。
当我们要给他们拍照时,小孩说“给钱”,看到他们如此惨的生活状况,我们答应给他们钱,于是,小孩和男人都很配合。即便如此,我们内心也还是为他们的生活状况担忧,不读书,小孩长大了怎么办?继续过这种生活吗?
是谁说的布拖是中国最穷的地方?可我们看到的村庄都有着一排排的新瓦房,当然也有一部分土坯房,但每家都有自来水,比我想象中的大凉山要好多了,或许是我们没有走进大凉山的深处吧?我们没有看见人和牲畜同住一个房间,更没有让人容忍不了的人畜混合的臭味,但依然是贫穷的。
或许是曾经的缺水让他们养成了不爱洗脸洗手的习惯吧?因此,看起来脏兮兮的。我们无可厚非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没有权利指责他们的习惯,只是希望当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能展示他们最美丽的面容给世人,彝族人大都长得很漂亮,无论是男女老少。然而,当你看到蹲在墙角、躺在地上的呼呼大睡的男人们时,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奢望,而谈论洗脸洗手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
可是,就在布拖县的火烈镇我们碰到了一个例外,他的名字叫谢华,也是彝族人,人长得很帅,干净的脸、干净的衣裳,毡帽下一双眼睛像是会说话,笑眯眯的,他正在清洗猪内脏,看到我们来,他要跟我们握手,并说:“我先把手洗干净”,之后热情地邀请我们进他家。这是一栋新房子,比一般彝族人家干净,家里有洗衣机,床上铺的被子也是干净的。一头刚刚膛好的猪放在砧板上,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在他家吃肉喝酒,彝族人好客、豪爽的习俗由此显现。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说的一番话,原来他在西昌工作,有三个小孩,都被他带到西昌去读书了,最小的6岁,大的9岁,他说:“只有让他们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这里的环境不好,大家都不愿意读书,因此,只好带小孩到西昌去读书,让他们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真的没有想到一个彝族人,竟然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呀,当人们知道了只有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时,那美好的远景还会远吗?或许其他的彝族人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不知如何去改变吧?那么,谢华的例子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参照?
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要买些学习用品送给大凉山的孩子们,后来付强老师说:“可能用不上”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想着到时随机应变吧。然而,这一天里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给钱”两个字,无论是你抓拍他们,还是你去问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都能听到这两个字,让我惊诧的是,就连问地名、问路也要给钱?
今天的大凉山早已不是过去的大凉山了,它尽管不是那么灰头土脸的穷,可依然是穷,只是它已经沾染上铜臭味了。一个民族要真正地强大起来,应该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而不仅仅是靠扶贫、靠救济,这么美丽的地方,再加上一双勤劳的手,焉能不富裕?
也许我们对彝族人来说,就像是天外来客,也许我们没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习俗,也许不应该用我们的标准衡量他们,但真心地希望他们既要保持彝族的原生态风俗和本身的质朴,又要尽快的摆脱贫穷。
彝族的大年三十这一天,我们就在快门的不断咔嚓声和感慨中渡过,彝族的年味也在那杀猪的过程中、河边清洗猪内脏的人群里、还在那煮肉的锅里以及一双双小黑手捧着的、半生不熟的坨坨肉上……
音乐:《主题2大提琴——wish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