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2016-03-06 14:16:57)
标签:

粤西北

喀斯特地貌

田园牧歌

宁静

彭家祠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散文》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     当你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你会不会以为这是桂林的山水?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     其实,在广东英德市西南部九龙和黄花两镇之间,有这样一片喀斯特地貌,类似桂林的山水。但没有桂林的山水秀丽,或许是因为缺少了漓江那蜿蜒的江水滋润吧?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     也没有桂林山水的名气大,或许是没做什么宣传,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尽管没有阳朔的风景灵秀,但它却透着天然、不加雕琢的痕迹,或许正是它的没有名气,才造就了它的质朴与自然。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    清晨,我们迎着霞光走向了这片田园,橙色的天空下,错落有致的树的剪影生动着它的生动,晨雾将村庄隐去,也将远处的山峦晕染的若隐若现。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    当金色的霞光洒向这片田园牧歌似的土地,当晨雾弥漫在喀斯特地貌与一排排树林之间,当鱼鳞状的白云从山尖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6     当阳光点亮那座新盖的楼房,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7    在豆角藤架上的绿叶间放出星芒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8    是谁的身影打我眼前走过?有节奏的扁担摇晃着吱吱悠悠的水桶,走向田间,走向那片绿色的、维持生计的土地。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9     我跟随着她的脚步来到了这片菜地,看着她从水渠中打水、浇菜,看着菜苗如饥似渴般的饮水,看着阳光穿透她的发梢以及她健硕的身体,落到那黑黝黝的土地上,这,难道不是一首田园晨歌吗?我不敢惊扰这勤劳的人儿,怕我的到来打搅了她宁静的心绪。就这样隔着水渠我静静地看着她……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0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1    
此时村庄渐渐地苏醒了,四处飘起了炊烟,一串银铃般的欢笑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清晨,几个上学的儿童行进在田间小路,这让我想起了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歌,只是此时是早晨,只是还缺少暮归的老牛和那牛背上的牧笛声声,可那无忧无虑的神态同样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2    当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你的脑际会不会闪现如诗如画这个词?清澈透亮的山水会不会将你浮躁的心抚平?水中一圈圈波纹如同你的脑电波向外荡漾,然后趋于平静,或是停滞在某一个节点,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而那一抹嫩绿,是不是你心中的希望?我想:无论怎样,此时,你一定感觉到了宁静。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3    那么,就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一份平静吧,让心回归自然……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4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5     
去看稻田的金黄,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6    
去闻田间沉甸甸的稻米飘香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7    去村口那棵大榕树下沐浴那缕缕的耶稣光……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8    
是的,正是因为这里的不喧哗、不矫饰,才觉得它怡情,才觉得它清丽,才觉得它质朴,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19     才有了这些厦门国际语言学校的师生们,年年来这里体验生活。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0    20151125日,当我们与这群孩子们相遇的时候,正是广东降温十几度,寒冷袭击着我们这些没有准备的人,不要小看广东的降温,也是能把人冻得上牙打下牙滴,那一刻我觉得穿羽绒衣都不为过。可这些孩子们有的竟然还穿着短袖短裤,或许是小孩抗冻能力强吧?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1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2     借着吃饭的机会写下了这几句似诗非诗的分行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

寒流袭来,

冲散了炎热的晚秋,

以十二分热情的姿态迎接了冬季。

阴郁的天空

像是随时要飘落雨点,

行进在粤西北的我便被这热情的拥抱

感动的瑟瑟发抖。

 

泡一杯热茶吧,

用温暖拥抱热情,

用欣赏的目光打量没有雪花的冬季,

以及来自厦门国际语言学校的孩子们,

用孩子们的欢乐裹紧发抖的身体。

用影像驱散心中的抑郁

 

像这棵宁死不屈的树,

面向天际,

伸展着自己的肢体

发出朗朗的吼声

于是,寒冷便不再是寒冷

冬季也温暖如春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3    这并不是阿Q似的自嘲,当你全神贯注摄影的时候,早已忘记了寒冷。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4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5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6     阴郁的天气,走在粤西北的这片土地,寻找着它悠久的历史碎片,辗转于土屋之间,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7    原来,英德一带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8   新旧石器时代,这里的山洞里曾经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直到新时期晚期这群先民才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地方,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的生活。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29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0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1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2    现在他们几乎没有人居住在这土坯房内了,基本上都自己盖起了小楼,尽管那小楼与其他地区的农民小楼相仿,或许用千篇一律更恰当,尽管他们的生活改善很多,相比广东其他的发达地区还是有距离的。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3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4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5    有一点是值得称赞的,这里的农民很质朴,尽管也想发财致富,但并不穷凶极恶。我们十个人在农民家里吃饭,她家给我们杀了一只鸡,外加排骨、南瓜、青菜、辣椒,一共收了我们345元。或许是这里种的菜不施化肥的缘故吧,这的辣椒和南瓜特别好吃,那村民让我们自己到地里去摘辣椒,2元钱一斤,着实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农民的艰辛生活。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6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7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8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39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0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1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2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3     彭家祠——有人称它为广东省的小布达拉宫,或许是因为它是建在一个独立的山头上,人们才称它为广东的小布达拉宫吧。其实,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山寨,也就是过去的一个姓彭的大户人家,选择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真是很有情调啊!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4     上去的阶梯有一百多级,每一层都比较陡峭,这里曾经居住着不同身份的人,有专门的佣人房和柴房,跟随我们上来的小孩介绍着。东北面是峭壁,因此,只能从正门上来,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估计是彭氏族人当年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御型堡垒。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5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6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7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8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49    最上面是彭家祠堂,有他家晚辈们给他们祖先烧的香火,以及挂在墙上的肖像,像是清朝时期的画像。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墙壁雕刻、古老窗花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明义知方"赐匾。1995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0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1      向右拐便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峰林景色,太阳的余晖映在那新盖的楼房上,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2    小河里竹排上嬉戏的儿童们似乎并不关心生活的状况,只顾着自己开心。可那金色河水中的倒影、那婀娜的凤尾竹以及那有着200多万年历史的岩石,不都在诠释着这是一方不加矫饰的自然景观吗?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3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4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5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6    我不知将这些英西峰林的碎片串起来,能否给人们带来一个整体的印象?也不知这些碎片,能否将英西的明媚和厚重体现出来?但我知道,当你看完这些照片的时候,一定会说,英西峰林的确漂亮。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7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8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59     请原谅我,在这里不能带给你哲思,也不能唤起你诗意般的灵感。那么,就用这肤浅的美丽,养养你的眼吧!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P60



英西的明媚与厚重

 

 

     当你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你会不会以为这是桂林的山水?其实,在广东英德市西南部九龙和黄花两镇之间,有这样一片喀斯特地貌,类似桂林的山水。但没有桂林的山水秀丽,或许是因为缺少了漓江那蜿蜒的江水滋润吧?也没有桂林山水的名气大,或许是没做什么宣传,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尽管没有阳朔的风景灵秀,但它却透着天然、不加雕琢的痕迹,或许正是它的没有名气,才造就了它的质朴与自然。

     清晨,我们迎着霞光走向了这片田园,橙色的天空下,错落有致的树的剪影生动着它的生动,晨雾将村庄隐去,也将远处的山峦晕染的若隐若现。

     当金色的霞光洒向这片田园牧歌似的土地,当晨雾弥漫在喀斯特地貌与一排排树林之间,当鱼鳞状的白云从山尖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当阳光点亮那座新盖的楼房,在豆角藤架上的绿叶间放出星芒,是谁的身影打我眼前走过?有节奏的扁担摇晃着吱吱悠悠的水桶,走向田间,走向那片绿色的、维持生计的土地。

我跟随着她的脚步来到了这片菜地,看着她从水渠中打水、浇菜,看着菜苗如饥似渴般的饮水,看着阳光穿透她的发梢以及她健硕的身体,落到那黑黝黝的土地上,这,难道不是一首田园晨歌吗?我不敢惊扰这勤劳的人儿,怕我的到来打搅了她宁静的心绪。就这样隔着水渠我静静地看着她……

此时村庄渐渐地苏醒了,四处飘起了炊烟,一串银铃般的欢笑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清晨,几个上学的儿童行进在田间小路,这让我想起了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歌,只是此时是早晨,只是还缺少暮归的老牛和那牛背上的牧笛声声,可那无忧无虑的神态同样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当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你的脑际会不会闪现如诗如画这个词?清澈透亮的山水会不会将你浮躁的心抚平?水中一圈圈波纹如同你的脑电波向外荡漾,然后趋于平静,或是停滞在某一个节点,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而那一抹嫩绿,是不是你心中的希望?我想:无论怎样,此时,你一定感觉到了宁静。

那么,就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一份平静吧,让心回归自然……去看稻田的金黄,去闻田间沉甸甸的稻米飘香,去村口那棵大榕树下沐浴那缕缕的耶稣光……是的,正是因为这里的不喧哗、不矫饰,才觉得它怡情,才觉得它清丽,才觉得它质朴,才有了这些厦门国际语言学校的师生们,年年来这里体验生活。

20151125日,当我们与这群孩子们相遇的时候,正是广东降温十几度,寒冷袭击着我们这些没有准备的人,不要小看广东的降温,也是能把人冻得上牙打下牙滴,那一刻我觉得穿羽绒衣都不为过。可这些孩子们有的竟然还穿着短袖短裤,或许是小孩抗冻能力强吧?借着吃饭的机会写下了这几句似诗非诗的分行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

寒流袭来,

冲散了炎热的晚秋,

以十二分热情的姿态迎接了冬季。

阴郁的天空

像是随时要飘落雨点,

行进在粤西北的我便被这热情的拥抱

感动的瑟瑟发抖。

 

泡一杯热茶吧,

用温暖拥抱热情,

用欣赏的目光打量没有雪花的冬季,

以及来自厦门国际语言学校的孩子们,

用孩子们的欢乐裹紧发抖的身体。

用影像驱散心中的抑郁

 

像这棵宁死不屈的树,

面向天际,

伸展着自己的肢体

发出朗朗的吼声

于是,寒冷便不再是寒冷

冬季也温暖如春

这并不是阿Q似的自嘲,当你全神贯注摄影的时候,早已忘记了寒冷。

阴郁的天气,走在粤西北的这片土地,寻找着它悠久的历史碎片,辗转于土屋之间,原来,英德一带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新旧石器时代,这里的山洞里曾经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直到新时期晚期这群先民才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地方,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的生活。

现在他们几乎没有人居住在这土坯房内了,基本上都自己盖起了小楼,尽管那小楼与其他地区的农民小楼相仿,或许用千篇一律更恰当,尽管他们的生活改善很多,相比广东其他的发达地区还是有距离的。

有一点是值得称赞的,这里的农民很质朴,尽管也想发财致富,但并不穷凶极恶。我们十个人在农民家里吃饭,她家给我们杀了一只鸡,外加排骨、南瓜、青菜、辣椒,一共收了我们345元。或许是这里种的菜不施化肥的缘故吧,这的辣椒和南瓜特别好吃,那村民让我们自己到地里去摘辣椒,2元钱一斤,着实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农民的艰辛生活。


彭家祠——有人称它为广东省的小布达拉宫,或许是因为它是建在一个独立的山头上,人们才称它为广东的小布达拉宫吧。其实,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山寨,也就是过去的一个姓彭的大户人家,选择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真是很有情调啊!

上去的阶梯有一百多级,每一层都比较陡峭,这里曾经居住着不同身份的人,有专门的佣人房和柴房,跟随我们上来的小孩介绍着。东北面是峭壁,因此,只能从正门上来,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估计是彭氏族人当年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御型堡垒。

最上面是彭家祠堂,有他家晚辈们给他们祖先烧的香火,以及挂在墙上的肖像,像是清朝时期的画像。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墙壁雕刻、古老窗花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明义知方"赐匾。1995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向右拐便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峰林景色,太阳的余晖映在那新盖的楼房上,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小河里竹排上嬉戏的儿童们似乎并不关心生活的状况,只顾着自己开心。可那金色河水中的倒影、那婀娜的凤尾竹以及那有着200多万年历史的岩石,不都在诠释着这是一方不加矫饰的自然景观吗?

我不知将这些英西峰林的碎片串起来,能否给人们带来一个整体的印象?也不知这些碎片,能否将英西的明媚和厚重体现出来?但我知道,当你看完这些照片的时候,一定会说,英西峰林的确漂亮。

请原谅我,在这里不能带给你哲思,也不能唤起你诗意般的灵感。那么,就用这肤浅的美丽,养养你的眼吧!

                  2016.3.5  22:10  于东莞

感谢浅笑同学为我做模特!

感谢王永熙老师为我拍照!

感谢长江先生为我拍照!

感谢李攸为我拍照!

感谢阿桂、阿菊为我做模特!

 

音乐:《茶禅人生》纯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碎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