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之一——桃坪羌寨及路上的时光
标签:
游记羌寨碉楼雪山风马旗友谊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P22


川西行之一——桃坪羌寨及路上的时光
芝
川西,有太多美丽的景色,川西行,早已纳入我的计划之列。说它是梦,好像有点过了,但是,它总是不经意间闪现在我的脑海,诱惑着我,因为那漫天纷飞的桃红柳绿,因为那满世界的白色梨花中裸露出星星点点白墙红顶的丹巴藏寨,还因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色达……
今年的3月28日我加入了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中心组织的《春季最美乡村丹巴、金川、色达、西索民居人文民俗摄影创作》团。这是我第二次跟付强这个团,因为对他的信任,更因为这个时节,这条路线,因此,对这次的行程抱有太多的希望,希望能拍到我心中的景色。
这个团加司机一共11个人。29日早上7:30一辆中巴载着这个小小的团队,带着美好的希望,从成都向川西出发了。沿路我们看到了现如今的汶川,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谁能想象这就是经历过08年512大地震的汶川呢?或许是过于现代,所以更让人惊叹!四川呀!这个集美景与灾难为一身的土地,在坚韧、豪爽的四川人手中,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崛起,不容易呀!汽车飞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思绪也跟着车轮飞舞着……
2个多小时后,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乡桃坪羌寨,这是被人们称作“神秘的东方古堡”的寨子,相传在1000多年前,有个叫陶殊的人,带领羌民开发这块富饶的土地,因此叫做“陶殊坪”。由于这里盛产桃子,又叫“桃子坪”,后来简化成“桃坪”。
说它是“神秘的东方古堡”,其实没有一点神秘的味道,“神秘”或许只是一种推销手段,貌似古老的大门还留有崭新的痕迹,大门内一个很大的广场对外敞开着,正前方是个类似展厅的建筑。左边一条石头铺就的新路通向寨子内,两边全是商铺或饭店,建筑的格局都是羌族碉楼的模式,这里应该是一个新建的旅游景点,到处充斥着新的痕迹和商业的味道。不知它的新是否和那年的地震有关?还是仅仅为了旅游?说实在的,我对这样的景点不感兴趣,如果跑到千里之外,仅仅是为了这样的景点,那我会大乎“上当”滴!但如果只是途中的一撇,另当别论。或许是摄影团没带我们去真正古老的羌寨,反正与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图片有蛮大的差别。
此时的阳光很好,暖暖的阳光透过丝丝嫩柳,洒在身上、照在脸上很舒服。由此想到王之涣的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应该是春风能覆盖到的地方吧?只是此时此刻缺少羌笛那古老而悠扬的旋律和味道。
高高的碉楼尽管很新,在阳光下,在桃红柳绿的映照下,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既羞怯又生动。一支桃红探过古典式的窗户,像是在与窗内的羌族美女对视,这一刻似乎有了点诗意,又似乎是臆想……
当你看到这张片子的时候,会不会震撼?或者是有压迫感?总想给碉楼拍一张类似的片子,苦于在这个寨子里没有找到那种高高大大的、古老的碉楼(这也是我此次的川西行最遗憾的事之一,始终没能好好地,近距离的拍碉楼),只好对这座家碉下手了,因为想表现它的高大和它的坚固,以及它的防御性能。
碉楼是根据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功用的,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家碉在羌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
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碉楼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据说这种石片砌的碉楼不抗震,但是现在人们将房屋的地基深入地下2-3米,地面设计成钢筋内撑,外面配以石墙,所以既不丢失传统,抗震强度又能达8级。
临出寨子的时候,碰到这几个晒衣服的羌族妇女,那艳丽的服装应该是晚上演出时用的,晒在路边的树上,像是一朵朵硕大的牡丹,立马引来了我们这群蜜蜂,哈哈,可不是采花大盗啊!
2个小时的走马观花,结束了桃坪羌寨的掠影。
其实,走在藏区,很多美景是在路上的。
当我们眼前出现了蓝天白云,出现了雪山,以及那飘扬的风马旗时,那种久违了的感觉油然而生,那种兴奋又上心头。
特别是那座凹陷的,带有掌纹般的雪山出现在眼前时,一声“哇”中包含了多少深情?这多像瑞士的少女峰!又有点像瑞士的僧侣峰!此时此刻多想让司机停一停,让我好好地打量一下他的容貌,多想再一次靠近他,感受它的苍凉与雄伟。付强老师适时的让司机停下了脚步,让我们如愿的将他的雄姿纳入收藏。
当红色的风马旗蒙住我的镜头,裸露出半边雪山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神的召唤?也不知道这中间有什么寓意?那光芒射向我双眼的同时也照耀在雪山上,似是指引,又似牵引,沿着那条蜿蜒的雪路向前、向前,直到白雪皑皑的远方,直到蓝天白云的深处……
站在海拔4114米的梦笔山,有点眩晕,或许是下车的速度太快,引起了高反,但是面对这样的景色我是无法慢吞吞的,作为影人,我必须用镜头来书写这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
记得我在微信里写到:’不知是先爱上了远行?还是先爱上了摄影?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上了在路上的感觉,爱上了这最美的时光。”自然,这路上的感觉里也包括高反,最美的时光也包括这艰难的时刻。
348公里的317国道,走了13个小时,其中有三人高反严重,呕吐、头疼欲裂。在8个队友的相互帮助和鼓励下,所有的不适,一切的困难都在一片欢声笑语和相互善意的调侃中减弱。
说实在的,碰到投缘的人不多,碰到8个秉性相投的人就更不易了,尽管这8个人的性别、年龄、经历都不同,能如此和谐的相处,实属不易,由此,这8个队友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实,路上的感觉除了对美景的向往外,也包括这车内的欢声笑语和新的友谊。
音乐:《乌兰巴托之夜》马头琴发烧天碟 梦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