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流传至今,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洪均生先生所传《陈式太极实用拳法》,更是独具匠心,形成了“理精法密”,巧妙、科学、极具实用性的一派风貌。我在几十年练习和教学实践中,深感太极拳套路教学之前,把进退步法、单双手圈法,让学生首先学习掌握一下,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学习套路时,处处都需照顾到动作的规范,往往顾此失彼,使“教”和“学”的双方都会感到十分困难。为此,我把套路教学前的基本功法教学,作为学生进门的必修之课。在这里,我仅就自己对洪均生先生所传太极拳的体会,借以图示,简单介绍单手正圈的练习方法,供学习者参考。
右正手圈的练法
面向南方站立,两足距离约肩同宽,自然站立。左手自然放松下垂置于体侧或掐于腰间均可;右手随身体右转45度经胸前划弧外上开,作到松肩、坠肘、腰直、裆圆,手指尖高不过眼,低不过颌为好。此时,右手背斜向上前方与地面夹角四十五度。右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在120度。完成起手式的第一个动作。(如图一所示)。
http://s5/middle/95f68c15tb5aa56cea714&690
http://s11/middle/95f68c15tb5aa58564e3a&690
http://s15/middle/95f68c15tb5aa60e0c5fe&690
http://s12/middle/95f68c15tb5aa617dd83b&690
http://s1/middle/95f68c15tb5aa67a0cf80&690
http://s9/middle/95f68c15tb5aa68860088&690
http://s6/middle/95f68c15tb5aa6a198295&690
http://s6/middle/95f68c15tb5aa6a989305&690
动作要求:手部完成下塌外碾,配和身体转化右前方作用于身体上的直顶之力。
接上式,随身体继续右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经胯部内侧,斜向右前方上转,至齐眼高度完成了右反手圈的一圈动作,回到了起始点。这个圈如鸭蛋的小头高而在外,大头低而在内,十字手便是这种手法。身体正好完成一左一右各45度的旋转(如图所示)。
动作要求:外形正确后,关键在于周身的协调配合,九节的贯串一气。身体尤须松静圆活,不摇不晃,裆劲暗换。陈鑫:“两手均以中心为界,左右的每一支手各管半个身体”。
左手反手圈的练法:动作完全相同,唯方向相反。
了翁体会教学篇
附:摘恩师洪公均生先生“三字经”部分,供大家对单手圈练法的学习理解。在前面所介绍动作,是属于个人学习体会,凡是有说不清楚的地方,以公共《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为准。
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
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
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
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
肘收沉,贴肋边,手开合,胸前变;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
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
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
正小头,心口前;反小头,齐眼高;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
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手逆出,后外偏,变顺回,经耳边;
另一圈,八法含,基本功,莫轻看。
——文摘洪公“三字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