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府君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百一十)
标签:
古建旅游山西省保 |
张村府君庙(第五批省保)
府君者,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崔珏幼时即神采秀美,聪敏好学。唐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护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崔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张村的府君庙即是其一。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礼制性建筑,都具有共同的形制。它不仅注重个体建筑,而且非常重视群体的组合,一般是以建筑的组群布局为一个建筑单位,按一定的轴线来组织序列空间,各个单体建筑按一条主轴线和若干次轴线排列,规整的分布,形成中国古建筑的群体性、等级性、封闭性规律。在布局上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严谨方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布置献殿、前殿、后殿等一系列主要建筑,由北向南,层层宏阔,各抱地势,各领风采。轴线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配殿、偏殿、垛殿和一些次要建筑,围合成几个院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空间,充分表现严肃的传统理性精神。
张村府君庙,坐北朝南,创建于元至冶元年(1321),元至顺元年(1330)、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缮,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约357.17平方米。原有戏台,现已不存,仅存正殿、东西耳殿,其中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
正殿,占地面积102.41平方米,建筑面积74.66平方米。建在高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悬山顶,前带廊,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古朴庄严。屋顶采用“生起”做法,琉璃瓦屋面、屋脊。柱网在平面上由前而后共三排,露明的柱子为前檐廊柱、前檐平柱,木质圆形,柱径较大,无收分、卷刹,分别向明间和后檐侧角,廊柱移柱造,明间宽4.49米,次间宽2.48米。柱脚础石覆莲圆形。
前檐廊下斗栱共计7朵,每间补间铺作一朵。由于明间移柱,明间柱头斗栱未坐于柱头之上,施正角栌斗,五铺作双昂计心造,里转出双杪,昂嘴被截去,后尾托于乳栿底皮,一二跳昂头上设交互斗分别托瓜栱、令栱,两端栱头斜抹,令栱上托撩檐枋槫,泥道栱上施泥道慢栱以散斗隔承素枋,蚂蚱形耍头,为乳栿前端出栌斗制成。补间铺作施八瓣瓜椤形栌斗,五铺作双昂计心造,出四十五度斜栱,里转出双杪,昂嘴被截去,蚂蚱形耍头,后尾出挑檊插入下平槫下之垂柱。前檐平柱柱头施襻间斗栱,柱头置栌斗,斗内实拍栱置散斗承襻间枋一道和驼峰与剳牵梁相交上承平槫,乳栿梁身向后伸出制成榻头叠压于四椽栿底皮,四椽栿前端垂直去截,叠压在乳栿梁上。
梁架草栿做法,自然弯材稍做加工即用,元代特点明显。结构为四椽栿压前乳栿用三柱。前檐廊柱与前檐平柱间设乳栿,前檐平柱与后檐檐柱间设四椽栿。四椽栿前端叠压在乳栿上,后端置于后檐柱头之上。四椽栿上在上平槫轴线位置立瓜柱承平梁,前槽瓜柱柱身与平柱柱头上承驼峰在上下平槫之间施剳牵梁结构,前槽瓜柱柱脚立在乳栿上。平梁中段竖蜀柱,柱头施栌斗、丁华抹额拱承脊槫,两侧施叉手捧戗脊槫,蜀柱柱脚施合沓。明间设格扇门,次间设格扇窗,梁架、阑额、普拍坊施以彩绘。殿内墙壁上存有壁画。
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清代建筑,建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长方形,硬山顶,前檐插廊,灰筒板瓦布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