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家堡关帝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六十九)
标签:
旅游山西省保文化 |
麻家堡关帝庙(第五批省保)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后两次被汾河水冲毁,现存主体建筑修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占地1533平方米,二进院落。现存建筑为戏台、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二进院门、正殿及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碑廊。
关帝庙的木雕、砖雕、石雕构件,大如砖雕花卉的樨头,小到龙形镂空的雀替,纹饰造型精美,图案生动逼真,展现出清代民间“三雕”技艺的成熟和多样。
戏台,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三年(1911)修整。建于高台之上,平面凸字形,前出抱厦用做前台,面阔三间,进深两椽,单檐歇山顶,后台面阔五间,进深四椽,硬山顶。檐下斗拱五踩双下昂,昂为如意式,梁头伸出制成龙首形耍头,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角科斗拱奇、巧、美。抱厦柱头的泥制吞口精美。当心间施大额枋,枋下施飞龙图案雀替。








正殿,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出踏道,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前插廊。前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斗栱三踩单昂,平身科两朵。内墙上残存清代水墨壁画,设色淡雅,人物形象生动,画技纯熟,木构件之上的建筑彩画,图案丰富,线条流畅,用色考究,是当时绘画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的集中反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