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之竹帛口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四十四)

标签:
长城军事山西杂谈 |
明长城之竹帛口段(第一批省保)
明长城真保镇茨沟营管辖。《四镇三关志》记载,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原长城外包砌砖石,加高加宽,全长35公里,有正城一道。由于此处山高坡陡,路窄谷深,山谷最窄处只有20来米,因此成为向南通往茨沟营、吴王口至阜平的要冲,也是明代战事高发地区。
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墙高6.6米,顶宽3.6米,砖石结构,每隔一段有1台,从韩庄到茨沟营20公里的地段上共有13个台。每个台都以"茨字"编号,台上额镶嵌着"茨字xx号"的石刻。从韩庄村东"茨字贰拾贰号"起,按从北到南的顺序编号,直到茨沟营。台呈正四棱台形,高12米,底边长12米,顶部略小。底部砌石条9层。石条长1-2米,厚50厘米,宽50厘米。石条以上用砖垒砌,砖重10公斤。台的基部为实体,与城墙相连,墙以上分上下两层,下层用砖碹成6个暗室,12个哨口(每面3个),暗室与哨口相通。中有一天井与上层通。上层有射击和守望用的垛口。有的台上有木建的房子,以遮风避雨,现均已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