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2017-08-26 14:53:54)
标签:

杂谈

泰云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金  地址:洪洞县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洪广路的南侧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天宝十年(751),后经地震毁坏,北宋雍熙四年(987)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重修。现仅存大殿,主体结构为宋代建筑。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面积约250平方米,屋顶有白象与青狮装饰。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横梁有彩绘,为黑底白粉勾勒,填朱红色。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殿内东西墙及前门两侧墙壁绘有简朴的佛道合一壁画,其创作技法、内容和形式别具一格。整体风格特征以线描为主,填色为朱红、暗青、橙黄、赭红及金色。就线描特征来看,线描应是用捻子,即以猪鬃等特制的、介于软硬笔之间的毛笔。水和云团的绘画手法,线条呈扁、平、宽的特质,不似毛笔的中锋行笔,笔的形状应为宽平刷子状。从艺术特色上来讲,以佛、道教人物为主题内容,以人物为主体,以简洁的砌栏、云气以及古树石壁作为陪衬;画面着重刻画不同人物的特点,如佛、菩萨、尊者、神将、龙女等面部神情和动态,同时注重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壁画是绘于寺庙东西墙以及正殿门口左右墙壁上,其东西两壁皆为上短下宽的“凸”字形状,所以画师的构图要考虑在“凸”字形的墙壁上保持画面的饱满性和完整性,还要考虑壁画与寺庙建筑的适应性。壁画整体风格与寺庙建筑达到了统一,东西墙面的构图形成了对称,在视觉上给人以自然、均衡、庄严而厚重的美感。在整体上也是对称、呼应的,东西两墙壁画,以及正殿门口左右单个壁画,从形式上都可以轻易地找到一条中轴线;东山墙和西山墙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画面的情节和着色的色调上基本都是一致的。

平衡使观者觉得稳重和庄严,其画面中人物大多端坐正立,使得壁画本身整体完整,构图丰满。在人物主体选择上,选择了佛、道人物,佛道合一的主题表现了壁画所在庙宇的主要功能性;画面人物之间的比例安排合理,人物之间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使得画面更容易被观者所接受。画师特意将主体佛比例放大,如东、西墙的主体佛“东方三圣”“华严三圣”,其姿态虽为坐姿,画师在比例的安排上却比其他的画面人物要大得多。这是为了将主体佛突出,使得其重要性得以强调,同时也明确其画面的主题性,做到主次分明。

壁画中人物的表现手法基本都是用线条勾勒,所用线条行笔流畅而有张力,苍劲而浑厚,还呈现出洒脱的行笔感觉。线条本身浓淡、轻重变化丰富,如画面人物用线以浓重为主,云水的勾勒以淡灰为主,层次清晰。人物形态相对写实,如主体佛的脸部特征、服饰特征、动作神态以及坐骑特征都有很好的表现,刻画得较为细致。

画师主要对画面中少数人物的服饰和肤色进行上色,而且颜色层次较少,画面色彩比较单一,设色基本就是罩染平铺颜色的形式。根据画面上着色情况,壁画疑似未完成的作品。虽然如此,壁画设色与画面线描为主的表现形成了统一性和完整性,呈浅绛色的感觉,却有着大气宏厚的画面效果。

壁画人物众多,却不显拥挤。人物之间的组合相对自由,外形姿态丰富,呈多元化的形制,其中佛、菩萨、尊者、神将、护法金刚、龙女、龙王、龟相、贵官、贤妇等人物呈左顾右盼的关系,前呼后应,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东、西墙壁画的右角和左角各有古树和古松一棵,还有东、西墙壁画中部各有用写意手法作的石壁,用笔洒脱似有元人意趣。从势上、笔法上和画面用笔轻松上,以及画面整体势向中心的“西方三圣”和“华严三圣”上也做到了呼应,并且呈现出较好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人物的布局以及其构图的安排,都有一种内在的动感。

关于壁画年代,据东山墙镶嵌的碑文大清壬午年”字样,还有正殿门口右侧单个壁画“哈将”右下的落款“乾隆元年八月十六日起绘”,以及其相对轻松写意的特征,可推测壁画绘制年代为清代。而究其壁画本身风格,在线条的质量感和表现力上,以及壁画中人物如“西方三圣”“华严三圣”皆长有胡须,西山墙“十一耀星神”形象特征,还有东山墙的观世音菩萨的坐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位置、文殊菩萨手执的似法杖物等特征上看,应为辽金及更早时期的人物造型和设色特征。

东墙面积约为50平方米,所绘主体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又称为“阿弥陀三尊”。中间偏上的一尊为阿弥陀佛,盘腿坐于莲花上,双手结禅定印,身披朱红袈裟并长有胡须,头部后侧光环带有火云,头部左右有龙女和童子、飞天手执带梗莲花与荷叶各一。阿弥陀佛前方左、右为迦叶、阿难。位于阿弥陀佛前左下方的是大势至菩萨,他盘腿坐在独角兽上,手执带杆莲花,身披橙黄彩带,下巴处长有胡须。位于阿弥陀佛右前下方的是观世音菩萨,她盘腿坐于青龙上,身披金色彩带,左手执玉净瓶,右手执柳枝。中间正前方是龙王及其随从,纵深往里为手执装有牡丹托盘的龙女与童子,分列左右。大势至菩萨的左侧与观世音菩萨的右侧各有金刚护法四个,他们手执金刚杵、弓、箭,形态各异。观世音菩萨的坐骑青龙正下方镶嵌有碑文两块,碑面积约为120平方厘米,右边碑文残损较为严重,记录寺庙修缮用地大小以及用地来源情况。左边碑为清宣统三年(1911)立,记录寺庙修缮时的人员。东山墙最右角大势至菩萨左侧金刚后有古树一棵,古朴而苍劲。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西墙面积也为50平方米左右,所绘主体为“华严三圣”。中间为释逝牟尼佛,盘腿坐于莲花上,右手搭于石栏上,左手执钵印法器,身披暗青色袭袈裟,下巴长有胡须,背后有光环、外延带有朱红色火云。左右石砌栏杆上有迦陵频迦和命命鸟各一。在释逝牟尼佛右前下方,普贤菩萨盘腿坐于六齿白象上,着宽松裤,身披袈裟飘朱红彩带,右手于胸前执如意,左手自然下垂,面容温和似带微笑,下巴长有金色胡须,上颌两边胡须呈蝌蚪状。在释逝牟尼佛左前下方,文殊菩萨盘腿坐于青狮驮载的莲花上,右脚处有悬浮莲花,左手执长法杖,右手拿经卷,着宽松袍,两肩披朱红彩带,下巴长有几缕黑胡子。文殊菩萨左上有石壁,山石由右下向左上斜,从皴法上看,为北方山石,以点子皴为主,坚硬有力。释逝牟尼佛右下前、普贤菩萨后侧有一男,双手握笏板似听法状,着朱红官服,下巴及上颌两侧有长胡须,耳鬓长发自然垂下,似十一耀星神中的文官。释逝牟尼佛左下前、文殊菩萨后侧有一女着朱红仕女服,袖口长而自然垂下,双手微前伸,执绸布裹住物,外形似琵琶状,右手于袖袍中执左手之下端,眼睛目视左前方,戴朱红头冠者似十一耀星神中的金星鸡冠女相。释逝牟尼佛前,普贤菩萨左后边、文殊菩萨右后边分别有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双手作互捧状,脸形浑圆,身穿带金黄领边袍者,为迦叶尊者。与之对应的右手握左胸前袍领,左手下垂,胸前裸露,上下嘴唇为一线,中间凸起贴到鼻底,表情苦难老者,为阿难尊者。迦叶尊者前下和阿难尊者左下各有一女子,似龙女状。迦叶尊者前下女子正面站立,着仕女服状袍,右手下垂握身上垂下的彩带,左手曲斜向上托红盘,盘中为用莲花裹住的物品,头戴朱红箍冠,长辫自然垂下于肩,面朝普贤菩萨。阿难尊者左下女子朝右站立,着仕女服状袍,袍上朱红绸带飘于身后,双手于胸前微曲托盘,盘中盛湖石怪状物贡品,袍带于曲肘处露手臂,头部亦戴朱红箍冠。释逝牟尼佛正前最下方,有男弓背朝右,着官服状红衣,双手执手板,及随从二女一男于其右边和后边,男似贵官勋戚,女似贤妇烈女。普贤菩萨右侧有四人,最前站立男,着宽松袍,左手弯曲于胸前上方托桃盘,右手护盘边缘,斜向上看普贤菩萨,脸部表情敬慕状,上颌和下巴处有直胡须,头发扎起如道士状,带朱红冠,似十一耀星神中的木星猪冠卿相。其后有一老者,着金色袍,右手执仙杖,左手执拿盒状物似印盒,口笑而张开,满脸长须,头戴黑色高冠,似十一耀星神中的土星牛冠老者。老者右后侧站立一男呈力士状,着朱红色袍,金色官腰带,右手执宝剑,瞪圆眼,表情凶恶,嘴张开,上颌胡须呈刺状,耳环似法环状,披头散发,表情狰狞,似十一耀星神中的火星马冠相。其正前有一女站立,着宽松似仕女服袍,袍带为朱红色,右手执笔,左手拿纸卷,耳环似玉质法环,头微向上望向普贤菩萨,神情专注,似十一耀星神中的水星猴冠女相。四神后有古松一棵,主干从后两神中缝直上,古松依墙壁缺处争上,迎向释逝牟尼佛。文殊菩萨左侧即西墙右角有三神,居前者微弓背,似着道袍,双手执笏板,上颌长有八字直胡须,无发带圆形短竖冠,神态谦和,斜朝向文殊菩萨。其后站立似护法力士,左右各一;离文殊菩萨近者,穿戴金属护胸和腰带,右肩上有朱红色护肩,张口露牙瞪圆眼,耳环似圆形法环,头戴高冠,竖发青脸怒相。另一站立者似作法状,着朱红贴身袍,金属护胸,左手挥舞宝剑,右手执宝红色葫芦,葫芦向外吸收云气,左臂戴朱红金属护肩,嘴张齿露瞪圆眼,脸部呈赭红色凶恶相。此二神似十一耀星神中的计都与罗喉星。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泰云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三十二)
    正殿门口里墙左、右绘有护法金刚各一。东边正面的金刚,赤脚站立于云上,脚踝上戴有金刚法环,腰间系有朱红袍带,胸前裸露,背系碎袍带,右手笔直竖起拿金刚圈,左手向下朝东握金刚杵于胸前,金刚杵头朝左,上靠于左肩,头部朝左肩方向倾斜,目光有神,怒视正殿门口方向,嘴张开作哈状,似在震慑妖魔鬼怪。其右下角有落款“乾隆元年八月十六日起绘”。西边正面的金刚,站立于云团上,脚踝上戴有金刚法环,着金色碎袍裤,腰间系袍带,上半身裸露披挂袍带,左手直竖起向后执金刚圈,右手斜向左下,于胸前握金刚杵,金刚杵头向右上靠于右肩上,头部微低向右下,嘴闭作哼状,瞪圆眼注视正殿门口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