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2015-09-11 12:49:59)
标签:

文化

古建

历史

旅游

杂谈

太原文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清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

清代乾隆《太原府志》载,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原在府城西水西关街,毁于靖康之变。金天会九年(1131年)耶律资让镇守太原府时重修文庙,当时位于阳曲县城县前街中段路北(今太原市府西街四十六中东部),随着元末战争频繁而倾圮。明洪武三年重建,到了清光绪初年,太原连降大雨,汾水泛滥,原文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太原城内原被火毁的崇善禅寺旧址上重修太原文庙,成为省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太原文庙建筑是物质功能上的通用性和精神功能上的时代性相结合的建筑实体,通过它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环境氛围,向人们传递着强大的文化信息。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形制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整体建筑呈左右沿中轴线对称,南北纵深发展为三进院落,从形制上体现中规中矩和等级森严。以五座主体建筑构成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两侧修建有乡贤祠、名宦祠、廊庑等。在修建之时为了营造肃穆的气氛,种植有大量的柏、槐等古树木,现在依旧保存完好,一片苍松翠柏的景象。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牌坊原位于最南侧,后挪至西侧,三间四柱三楼式。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的图案。在次间枋上还绘有各式各样的彩画,纹饰精美。石砌的夹杆石共48个,每一对之间以铁箍拉紧。除了夹杆石外,为了防风,前后共有8根戗柱支撑。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影壁,庄严大气,颜色搭配合适,与文庙整体建筑相碍益彰。为石质束腰基座,顶为蓝色琉璃瓦做硬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栱,用垂莲柱,正脊两边吻兽齐全,壁顶四角翘起,贴有琉璃烧制的云龙图案。软心刷红土浆,照壁两侧有用蓝琉璃瓦贴制的竹节柱。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朝向棂星门一侧正中间由25块蓝黄绿三色琉璃砖拼成长3米、宽3米的正方形图案,绘流云海水、双龙戏珠,蓝色天空映衬下的两条云龙翻腾于碧绿海水之上,以莲花纹勾勒出圆形主图案,四角镶嵌花卉纹饰,形成外方内圆的布局。双龙戏珠的纹饰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因传说龙珠能避水火,所以多以此纹饰装饰祈求水火灾害远离古建筑。而从影壁建筑形制上体现的内圆外方和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天圆地方”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可以说这样的设计蕴含了其纹饰造型以外深刻的文化内涵。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外围有一圈红色的宫墙,南侧与影壁相连,把整个文庙建筑和周围的其他建筑独特地分离开来,形成了自有一体的内外两个世界。红色宫墙的最南端,与棂星门相对的部分在文庙的建制当中被称为万仞宫墙,是在文庙的建筑格局中作为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独特元素。长20米,高5米,主材料为砖,内外饰以醒目的红色涂料。宫墙和围墙合二为一,与影壁在建筑功能上有着相同的分割作用,但是其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含义。“万仞宫墙”其名源于《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贡把孔子的学问之道比作有数仞之高,古代七尺为一仞,后世的人觉得数仞还是不够高的,就用万仞作比喻,更能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高,以此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从文庙的建制上来说,万仞宫墙的东西两侧为两道门,被称为贤关圣域或者礼门仪路。进出文庙,必须从宫墙两侧的贤关圣域或者礼门仪路出入。太原文庙现在依旧保存着旧制,可以看到明显的贤关圣域和礼门仪路两门。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棂星门,棂通字,灵星又称为龙星,其左角为天田,故又称作天田星。《通典·礼四》中记载:“周制,仲秋之月,祭灵星于国之东南。”古人认为灵星是主宰谷物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推崇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界和人息息相关,日月星辰也与人间事物一一对应。灵星便成为古代祭天祈年的对象。清代余兆曾所书《圣庙通记》中认为凡有坛,而无宫室者则设棂星门,以为宏义取乎疏通也,圣庙亦设是者,所以尊夫子同天地也。”后来,统治者为了表示对儒家学说的无限尊崇和褒扬,将孔子神化,以尊天尊神的形式来尊孔,开始在孔庙内修建棂星门。

太原文庙棂星门形制特殊,建筑形制上融合乌头门与牌楼两种建筑形制为一体,由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棂星门并列而置,中间一座棂星门两侧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两侧棂星门形制上较中间棂星门稍矮,也为冲天式牌坊,柱头顶端套有琉璃云罐装饰。更为特殊的是,各单独的门坊两侧均筑有琉璃砖墙夹壁,两端用更为宽大的影壁收头,使人站在中轴线上自然感觉均衡中心在中间,中轴线正好经过棂星门主门贯穿整体建筑,完全体现了主次有序以及对称有列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三座棂星门间共筑有4座琉璃砖墙夹壁,棂星门最外两侧筑有2座灰砖制团龙影壁。4座琉璃夹壁为砖构造,采用须弥座,外表通体贴有黄、蓝、绿三色琉璃面。底座饰以各不相同的花卉图案,中部以凸点构成的壁心内饰以浮雕云舞团龙图案,檐顶两侧使用琉璃筒瓦,额枋以上饰以彩画。顶部壁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栱装饰,檐下斗栱明间为十一踩,两次间斗栱九踩。正脊饰以黄色琉璃鸱吻。在影壁琉璃斗栱中还饰以黄色琉璃制的福禄寿三仙。这四座夹壁每一座都体现了色彩艳丽,装饰性强的建筑特点。琉璃烧制工艺精湛,属于晚清琉璃制品的精品实例。

在中间较高牌坊的两面均题写有蓝底金字“棂星门”三个字,应为仿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棂”字下面原本应有“巫”字,据说乾隆皇帝书写时.认为孔子一生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去掉了“巫”字。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泮池是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化相关的。西周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礼记·学记》中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代将国家的最高学府又称为辟雍,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北京国子监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辟雍。在《礼记·王制》中记载:“天之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也就是说天之讲学的场所叫辟雍,而诸侯国的学府称为泮宫。泮宫也就是后来天下郡县文庙学宫的前身。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宫室》中图示诸侯泮宫形如半璧,取玉璧之半的意思成为泮池。自此,很多地方文庙原有的方形泮池也改做了半圆形泮池。半圆形的泮池不盈不亏,也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同时也象征着无尽的孔学之道,如同半壁池水,永远也没有满圆的时候。泮池上一般纵跨三路或者一路半圆弧形的拱桥,称作泮桥或者圜桥,又称作登瀛桥。而民间多把泮桥称作状元桥,泮桥的桥面有台阶式、拱形慢道或者平面直道三种形式。泮池与泮桥的相伴也有着特设的意义,泮池隔水,泮桥连通,是文庙建筑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池桥相伴,自古有之。过去的秀才在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拜祭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从而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开始人生的新起点。

太原文庙泮池呈半圆型,位于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中轴线上。泮池东西长14.5米,南北宽7.6米,泮池深度2.1米。池边设置透瓶栏板,寻杖栏杆,下有云扶,方形望柱22.雕刻有和大成殿相同的二十四节气望柱头。桥中央呈半圆形的拱,刚好可以与水中倒影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石拱券两侧中央位置雕刻有避水兽。泮桥栏板、望柱、柱头形式和材料与泮池栏杆完全相同。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大成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第三重建筑。大成门和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一样,都是得名于对孔子知识学问和思想方面的“集大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减柱法造。单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型梁架。正脊贴黄色琉璃砖,两端有蓝色琉璃鸱吻装饰。屋面覆蓝色琉璃筒瓦,椽头以虎眼彩画装饰,檐下梁栿上绘有枋心式如意头清式彩画,颜色鲜艳。正中悬挂有蓝底金字“大成门”华带立匾。在大成门两边还有两座规制较小的祠堂,被称为名宦祠(大成门东侧)和乡贤祠(大成门西侧)。名宦是指“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也就是合格的父母官;乡贤是指“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即当地德高望重的族人。乡贤和名宦原本都是在祠堂里供奉,到了宋元以后才将乡贤名宦的祠祀移到了文庙之中,到了明代,乡贤名宦在文庙的祭祀已经成为了制度。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大殿。大成殿也称作“文宣王殿”,名称起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下诏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到太学拜祭孔子,下诏将文宣王殿改为“大成殿”。从此孔庙里的文宣王殿就正式定名为“大成殿”。

太原文庙大成殿位于中院中轴线的最北端,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693.12平方米。整个大殿修建于宽大的月台之上,更突出了大成殿的庄重感。月台又称为佾台、拜台或者露台,在孔子祭祀活动中是表演乐舞的场所。平面为长方形,长39.2米,宽22.8米,高1.4米。月台围栏式石阶,月台正南方设有刻着盘龙的御路丹陛,月台底部四周有雕刻精美的螭首,月台栏杆使用二十四节气望柱头。二十四节气望柱头是中国官式建筑典型的望柱头形式,多用于皇家宫殿和文庙等重要官方建筑当中,在覆莲火焰式的柱头上刻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着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从整体建筑形制上看太原月台等级较高。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大成殿屋顶铺蓝色琉璃瓦,屋顶正脊贴有黄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原本只能用于皇宫建筑,用于文庙建筑是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神宗下诏将北京文庙的灰瓦换成绿色琉璃瓦,提高了文庙的等级)。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收束处,饰有黄色琉璃鸱尾。鸱尾是古建筑屋顶正脊两段的装饰件,一般表现为:龙口咬住正脊,尾部上卷,背插宝剑。太原文庙鸱尾为典型的清式官式龙吻。这些饰件不仅能在屋脊交接的部位防止雨水的渗漏,而且使得屋顶的造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为了扩大殿内空间的利用,采用了减柱营造法。立柱与门栏为朱红色,额枋绘有蓝底描金如意头彩画,与蓝、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从建筑色彩上来说绝不繁缛复杂,显得庄严郑重。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在孔庙的建制中大成殿两侧的东西庑是为祭祀和供奉历代先贤先儒而修建的。

崇圣祠一般位于文庙大成殿东侧或者北侧,原来被称作启圣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太原文庙崇圣祠是在第三进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建筑。崇圣门前,大成殿两侧辟东西小门,东曰:“履中”,西曰:“蹈和”。进入崇圣祠后,正中崇圣殿面阔五间,正面单檐歇山,背面单檐硬山顶,孔雀蓝瓦盖顶。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灰瓦悬山顶。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太原文庙(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