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大悲殿(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五十五)

标签:
文化 |
崇善寺大悲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
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据寺内木匾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为荐其母高皇后,启奏明太祖,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历时8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 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大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现存的崇善寺占地约3000平方米,有山门、钟鼓楼、大悲殿等主要建筑。
须弥座上的三大士贴金立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三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身姿秀美庄严,面相婉丽圆润,背光美轮美奂。宽阔的前额、慈祥的眉宇、和善的目光、微笑的神情无不显现着雍容华贵、大慈大悲的神韵,基本继承了唐代饱满丰硕的风格,同时又具有纤细工丽的时代特色。
正中是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菩萨像,高8.3米,比例匀称,金箔覆身,光彩熠熠。实际上左右只有20手臂,每个手中心各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经的解释,千手千眼是观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轮、螺、伞、幢、花、瓶、鱼、结等8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浩大美善;手握的刀、枪、剑、戟,象征降魔伏妖的无边法力;头边两手高托的日月,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胸前四手中高举的哈达,象征对佛祖虔诚的敬仰。她虽高至殿顶,但大而不悍,富于表情的面庞表现出慈祥、端庄、持重、温雅的风度;秀丽的身姿,流畅的线条、轻飘的衣带赋予了虔静以流动美,使观者感受着不可亵渎的神圣和可敬可亲的依赖,堪称我国明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其左为普贤菩萨像,形象矜持温婉,宛若常人,与观音菩萨塑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其右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像,文殊像从正面看,只有三头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后由一圈圈手臂组成的相轮上的手的话,那就不止是千只手臂了。每只手上托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一个慈祥的释迦佛。据《大乘瑜伽经》的解释,这种形象是文殊菩萨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那每只手中的雕塑,虽多少带有装饰意义,仍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眉眼都清晰可辨。
普贤菩萨右下方的韦驮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与真人相仿,铠甲齐整,体稍前倾,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间,流露出一种坚毅、英武的气质,摆脱了宗教艺术类型化的束缚。
在大殿两侧还排列保存着十几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柜内收藏有很多宋、元、明以来的刊印和手抄写的《大藏经》,如宋代绍定四年(1231)刊印的碛砂藏,元代至元六年(1269)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至万历年间在南京刊印的南藏,永乐八年至正统五年在北京刊印的北藏,还有明正德七年真经楷书《华严经》,清代和尚刺血《华严经》一部,以及日本影印的一部藏文《大藏经》,民国影印的一部宋版经等。此外还有1400多字的泰山拓碑金刚经,笔力厚实道劲,是难得之品。这些宋以后各代刊印、刻印、手抄、影印的各种佛教经典,不仅是国内罕见的佛教经典,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宗教、印刷技术、石刻文学的珍贵文物,所以一向为海内外高僧和学者们重视,有的还专程前来观瞻。
殿内至今保存着几张大供桌,桌的正面雕有7条一米多长的木雕金龙,它们升降自如,游动嬉戏,盘绕飞腾,活灵活现,充分表现明代木雕艺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