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惠济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四百六十)

标签:
佛学杂谈 |
原平惠济寺(第七批国保)
创建于唐,重构于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由观音殿、文殊殿及东西廊庑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135平方米。
观音殿(倒座)为康清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建,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翘,承替木和梁头,替木做成卷去状耍头,梁头砍成蚂蚱头,平身科每间一朵,仅起装饰作用。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搭前后檐用两柱。
殿内佛坛上塑观音菩萨及善财、龙女,两壁间塑十二圆觉菩萨,左边依次为文殊、普眼、弥勒、大势至、净业障、圆觉,右边依次为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观音、普觉、贤善首,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时的遗物。两山墙绘壁画20余平方米。
文殊殿为宋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砖建月台宽大,前有经幢基座分列踏跺东西两侧,见证着此殿的古老,明、次间施隔扇门。
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后尾置于顺梁下,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昂。山面柱头铺作承丁栿,补间铺作之上置斜撑,使其与梁架连接,具有了杠杆的作用。
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剳牵用四柱,减柱、移柱造,金柱四根(其中两根唐柱),分布两侧,平面小八角,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四椽栿之上用蜀柱、襻间铺作承平梁、下平槫,再上用蜀柱、叉手、丁华抹额拱承脊槫。
殿内佛坛上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比例适度,线条和谐,面形圆润,衣饰流畅,为宋塑佳作。两壁千佛阁内存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细,刀法有力。还有明代壁画8平方米,构图新颖,色泽艳丽,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