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城隍庙(第四批国保) 时代:元、清 地址:晋中市榆次区东大街中段
创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蒙古人达鲁花赤帖木尔主持下完成,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以建筑手法独到,建筑形态古朴典雅,整体规模宏伟壮观而闻名远近。初建时仅大殿、山门、东西廊房。明正德十年(1516年)增建玄鉴楼,正德十五年(1521年)建乐楼、山门、钟、鼓楼、影壁。明嘉靖、万历年间及清代均进行过修葺。现存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山门、玄鉴楼为明代重修,余皆清代建筑。
“城隍”二字的字面理解为城墙和护城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万特有神。城隍的神灵,就叫城隍神。它是起源自原始信仰的一种自然神,城隍神为守护城池兼管地方阴间事务之神,后被道教纳入道教系统,入唐以后,天下安宁,攻城略地,水火之灾也不多,城隍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等,几乎是对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实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奉祀城隍的习俗遍及全国各地。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颁诏加封各地城隍。诏书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可见城隍庙中祭祀的城隍神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实行神治的建筑载体和一种精神信仰。榆次城隍被封为“监察司民显佑伯”,官职为四品。
榆次城隍庙作为道教建筑,同时也不失古代衙署的建筑风格。在布局方面采用了坐北朝南,中心对称的形式,主体建筑分布于同一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建筑对称,运用了三进三出,东高西低的传统修造方法。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跌落有致,从山门至后殿平面断面大致呈现“凹”字型,所有建筑均建于层位不同的台基之上,没有采用逐步升高布局手法,而是逐层下降,至中院为城隍庙的最低处,又逐步升高,在建筑排列上高大雄宏的玄鉴楼紧逼山门,而东西廊又与玄鉴楼及大殿环绕而建,形成一体,以独有的建筑布局手法体现了城隍庙的建筑主题。
山门高大壮丽,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庙内各塑像体魄精壮、上身裸露、形态狰狞。山门的彩绘采用了传统彩绘中的沥粉堆金工艺。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有人文性、民俗性。麒麟、狮子、喜鹊、梅花、金鱼、桃子、栩栩如生。
戏台与乐楼梁柱相连接,为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式建筑。两侧八字琉璃麒麟影壁斜插院中,构成一个看似封闭的回音极佳的院落。这些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这时正处于我国陶瓷业的极盛时期。城隍庙的琉璃胚胎坚实,施釉均匀,色泽玉润,雕塑工艺上采用了高浮雕的塑造手法,主题突出,造型古朴,形态生动,线条流畅。
显佑殿为城隍庙主要建筑,庄严雄伟,富丽堂皇,凝重中透着灵气。明初改建,大多梁柱构件采用旧制,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前出抱厦为献殿,屋顶覆盖着灰色陶质筒板瓦,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花脊吻兽,正脊间南北两侧饰有形态各异的八条行龙腾跃于花间,或昂首吟天或回眸凝望,前呼后应,生动逼真。其明间施隔扇门(隔扇门:下半部为木板,上半部为棂条,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门。宋代称格子门。),次间饰棂子窗。后檐明间施双扇板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棋盘板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镜面板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四周为厚砖墙护封。斗拱五铺作单抄单昂,出跳深远,承托着深阔的飞檐翼角。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为了抬高大殿屋顶,在金柱以上重叠两攒斗拱承托五架梁,使得整个建筑穹宇高深,庄严凝重。
殿内神台上下结合,端坐榆次城隍爷“监察司民显佑伯”。显佑伯两边站两个胁侍行“抱册”、“捧印”事。供案两侧站生、死判官和牛头、马面。福、禄、寿、刑、善、恶等六大判官分立在大殿东、西两侧。山墙及后墙上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山墙为城隍日巡图和城隍夜巡图,后墙为《聊斋志异》中发生在山西的仙鬼故事。
后院正面为寝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建筑。斗拱为五踩单翘单昂。屋顶前坡施孔雀蓝琉璃筒板瓦盖顶,孔雀蓝琉璃脊兽,为清咸丰十年烧造。后坡施灰色陶质筒板瓦盖顶,孔雀蓝琉璃瓦剪边。寝殿神台上塑着城隍爷和城隍夫人的坐像,两旁各有胁侍一尊。
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东配殿叫元君殿,神台上有女神塑三尊,居中的为子孙娘娘,民间俗称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手抱小子,身背口袋,背袋中装满了小孩。左边为眼光娘娘,俗称“眼光明目元君”,手托一只大眼,象征目明。左边为“痘疹娘娘”,俗称“痘疹元君”。这三位神是道教诸神之中满足世人祈求子嗣并保佑孩子耳聪目明,健康成长的神祗。西配殿叫天缘宫,神台上正中塑着“月下老人”,这一组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婚姻之神和爱情之神。寝殿与配殿间各有一面砖雕双龙八宝影壁。
元辰殿内陈列的61尊明代泥塑是后人根据史料和原有的残留雕像复原而成的,雕法利落大气,不拘形式,在明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些许宋风的体现,虽少了些斑驳的历史苍桑的美感,但仍不失神韵风采,或坐或卧,一颦一笑,无一不是威严中透露着慈祥。有些已经脱离神的形象而成为面貌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无论五官还是衣纹处理都逼真而不失生动,脸部线条刻画或刚硬或圆润都形神兼备,英挺的相貌,美目流盼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于神像的高度世俗化的塑造,总是在平凡中孕育着浓艳的诗情。
文士型:乙丑太岁怒目圆睁,用雕着云纹的圆饼状石板象征从合拢的食指和中指指端冒出的一团散发着光芒的云烟,处理手法利落得当,散发着光芒的云代表着道家所追求的那种天地神气,庄子语:“乘物以游心”,太岁指尖积聚的那一团发散着光芒的烟雾正是你心灵遨游所要借助的智慧之舟。神像独具特色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同时也寄托了塑者的精神追求。
壬子太岁丘德星君,是一尊眉目安详的老者,胡须工整细致,显然受到绘画线描的影响。虽然是一位仙官,但可以看出雕塑师完全是以现实人物为对象制作的。不仅是人物的形象,即便所有服饰装束,也都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因而能给予观者更为现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