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2012-07-11 17:35:47)
标签:

东海

f1

发鸠山

《山海经》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与发鸠山

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山西省的许多名山,最早即均见于《山海经》的“山经”之中。如管涔山、狐岐山、天池山、王屋山、太行山、雁门山、姑射山、霍山、孟门山与历山等。事实上,《山海经》中提到的远古山名目前仍在流行使用的,论省区山西省也可能是为数最多的一个。

发鸠山,其主峰海拔 1647,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目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中国远古神话中以“女娲补天”与“精卫填海”最为有名,也最为感人,其中尤以“精卫填海”极具感染力。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浊漳河南源源头位于发鸠山东麓鹿谷之中,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夏天天早无雨.于是四方百姓皆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这年宋徽宗赵估不知听谁禀报了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从此,此处四时祭祉香火就愈加旺盛。现在这座敕封灵湫庙虽然早已倾圯残破,但占迹遗址则尚有规模。当地年长者都有印象,讲庙中原来确曾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然而今天均荡然无存。

发鸠山不但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而且苍翠毓秀,有林有水。但在今天知之者甚少,涉足的人就更少,寂寥之后呈现的就是本性,便使极富自然情趣。一条仅容一车的林场废弃的土路蜿蜒在山颠,如蟒似带,随着山势高低起伏、曲折前行,终点就是独具风采的南崖宫。这是一处在悬崖峭壁构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的石洞宫殿式建筑,洞殿之间以石阶上下左右相连.十分精巧,而且宏伟。

路的两旁是遮天蔽日的松柏、茂密繁盛的灌木,夏日里,风过处,不但松涛如吼而且凉意森森。路是黄的,树是绿的,阳光从树林的缝隙斜射在路上,路面泛着淡淡的金黄与树的油绿相衬,衬得人心中充满恬静和温暖。树下铺就经年累月的落叶,踏上去软软的又富有弹性,总让人有一种不能脚踏实地的感觉。前一天刚下过雨,空气中弥漫着落叶与泥土的芬芳,泌心入肺。时不时会有山兔在眼前疾跳而去,刚举起相机,它已在林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两只褐马鸡相对而立,窃窃私语,仿佛有说不完的情话,又像是在数落着我们这些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与原委。殊不知这个“崔府君”与发鸠山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唐贞观七年(公元633)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其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自杀而死。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域内。据说,现在发鸠山上的李能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就均与当年崔珏的断虎伤人案有关。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嘉应侯”。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

发鸠山是古老的,文化古老,山水自然也古老。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曾在发鸠山东南20余公里处的长子县南陈乡苏村、团城、壑只村一带,发现了举世罕见的古树化石群落,分布在7个地方共30余株,其中树身最长者达14,树径最粗者则达1.24米,属于约2亿年前的自然孑jié遗物。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炎帝和他的女儿女娃距离今天最远也不过七八千年吧,然而南陈乡的那30余株古树化石却有约2亿年的存在历史!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发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