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2011-11-05 13:19:22)
标签:
杂谈 |
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初解
一、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又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用法。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即要灭掉郑国。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意为:我的妻子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或者:我的妻子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又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意动,认为五谷贵;贱,意动,认为金玉贱)。
2、名词的意动。邑人异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宾客“其父”,即:以“其父”为宾客,意为人们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有了感觉。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这当然是对的。可是,用它来判断使动用法却不那么得心应手行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高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子成份更是一无所知,你又是主语宾语,又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言。
有的老师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自作聪明,给学生讲凡是翻译时有“使”“令”“让”等意思的词就是使动用法。大部分情况确实如此。可是还有特殊情况,而且这“特殊情况”为数还真不少,这里我们信手拈来两例:“李牧连却之”“会盟而谋弱秦”,前者译为“李牧接连打退了它”后者译为“开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这两句中的“却”和“弱”翻译时都没有“使”“令”“让”等意思,可它们却真真切切是使动用法。
那么,应该怎样去判断使动用法呢?我们认为:宾语与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则该谓语就是使动用法。一切使动用法都是这种关系,概莫能外。虽然这种讲法和教科书的说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用它来判断使动用法却能屡试不爽。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例子:“李牧连却之”是谁“却”(退)呢?很显然是“之”(秦军),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可见“之”与“却”实际上是主谓关系;同理,在“会盟而谋弱秦”中,“秦”与“弱”也是主谓关系。“却”“弱”是使动用法已“水落石出”。再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王”中的“从”是“跟从”“跟随”的意思,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而且应该带宾语,因而很多人把这句译为“沛公第二天跟随一百多匹人马来见项王”。显然,这样翻译从句子结构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情况却是“百余骑”跟随“沛公”,而且“百余骑”也不敢自作主张跟随“沛公”,又是“沛公”让“百余骑”跟随。可见,“从”是使用动用法。如果翻译再不严密,把它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一百多匹人马来见项王”(很多资料是这样翻译的),那就更看不出“从”是使动用法了。如果用“主谓关系”法来分析,“从”之使动用法就显而易见了:“从”的施事者(即主语)是“百余骑”而不是“沛公”——因为只有士卒跟随统帅的道理而没有统帅跟随士卒的道理,即“百余骑”与“从”是主谓关系,所以,“从”是使动用法。“谨拜表以闻”中的“闻”的使动用法若用传统方法也是难以判定的,因为这句只能译为“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之类的句子,而不能翻译为“使……怎么样”的句式(如果翻译成这种句式反而不符合现代汉语之习惯)。所以,很多人看不出来它是使动用法。有人可能隐隐约约觉得它是使动用法,但又不敢肯定。但我们知道,“闻(听)”的施事者是它后面的省略了的“陛下”,即“陛下”与“闻”是主谓关系,“闻”是使动用法已毫无悬念。原来似是而非难以确定的东西,换一种方法去鉴别就变得易如反掌。再如:“没死以闻”中的“闻”;“臣具以表闻”中的“闻”;“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虚欷”(《旧唐书••后妃列传》)中的“闻”;“抶而仆之”中的“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的“二三”(没有几个人敢断定“二三”是使动用法)……这些词的使动用法之“庐山真面目”用传统办法是难以将其“识破”的,而用“主谓关系”法一比照它们就“原形毕露”而“束手就擒”——就这么简单!
有人可能要说,名词不作谓语,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时怎能说它后面的宾语跟它之间是主谓关系呢?殊不知,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时,它已活用作了动词,所以它后面的宾语和它之间仍是主谓关系。如,“使赵不将括即已”中的“将”原本是名词,但在这里它已活用作动词,是“担任将领”的意思,所以“括”与“将”之间是主谓关系。又因为它是使动用法,所以是“让……担任将领”的意思。
我们这种方法用于判断使动用法不仅能做到万无一失,而且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掌握,只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宾语与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即可,当然,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这虽也有些难度,但相对于教科书上的讲法而言已经是简单多了。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较分析
上虞 杜宝娟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但也是人们研究不甚系统不甚深入的语法现象,这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在阅读古文时如不注意正确分辨,比较容易产生混淆。本文从句子主语和谓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入手,详细分析并归纳出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的特征,包括主语使宾语动为使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如何为意动用法。只要根据上下文意把句子的主谓宾关系搞清楚,就可以辨识特殊动宾关系。
先来看两例:
例1:
①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②孟尝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
乍一看,这两句含“客”的句子,都是主谓宾型的,“客”字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上了宾语,但若不注意细细推究,都理解为“把……当作客人”,就会产生误解。①句意为“使……成为宾客”“客之”是用客礼接待扁鹊,使扁鹊成为宾客。扁鹊本不是齐桓公的宾客,路过齐国,齐桓公客礼接待他,他才成了齐国的宾客。“客”说的是宾客扁鹊的实际变化,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全句可译为:扁鹊路过齐国,齐桓公用客礼接待他。②句“客”是孟尝君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不是宾语“我”客观上有什么变化,所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全句可译为孟尝君把我看成门客了。
例2:
石闻坚在寿阳,惧甚,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
句意: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很害怕,企图坚持不战,消磨秦军的锐气。“老”是宾语“秦军”的实际变化,“使秦军疲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国充传》)
句意:当时赵国充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认为他年纪大了。“老之”是汉宣帝认为赵国充老。赵国充七十多岁了,本来就老了,汉宣帝过去不认为他老,现在嫌他老了,是汉宣帝主观意念上的变化,宾语赵充国本身没有变化,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的类型
那么何谓使动用法呢?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使动词。
(1)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
句意:使人听后惊骇得红颜憔悴。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危士臣
危:使……受到危险
句意: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的使动用法有: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两种,如:
A、 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舍相如广成传舍
B、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今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二十二年》)
二、意动用法的类型
接下来说说意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就是意动用法。“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是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句意:我应当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宾语用作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用作意动的形容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
有时候数量词也可用作意动,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序集》)。“一”看作一样,
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①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②人主自知而愚人。(《吕氏春秋•知度》)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①和③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②和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主要翻译方式
(一)使动用法的主要翻译形式:(以“秦王恐 其 破 璧 ” 为例。)
1.主语+使+宾语+原来的动词 秦王恐怕 他 +使+璧+ 破 。
2.主语+把+宾语+原来的动词 秦王恐怕 他+ 把+璧+ 打破 。
3.主语+双音节动词(多为补充式合成词)秦王恐怕 他 打破 璧 。
(二) 意动用法主要翻译形式:(以“(邻居)稍稍宾客其父”为例)
1.主语+认为+宾语+原来动词 ( 邻居 )渐渐 认为 他的父亲 是宾客。
2.主语+把+宾语+当作+动词(变作名词) ( 邻居 )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3.主语+以+宾语+为+动词(变作名词) (邻居)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总之,使动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型式上基本相同,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宾语。但他们和宾语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们陈述的是宾语而不是主语。使动用法说的是宾语的实际行动变化,意动用法说的是主语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宾语本身没有变化。区别使动和意动用法,要辨别上下文之间的制约,看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内容搭配,当然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须的,这有助于你更好地辨别使动和意动用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