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里的故事:“小团月”

标签:
高中语文教学杂谈 |
分类: 课本外的美丽(高中语文) |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的故事:
指的是“小龙团”茶叶。
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在福建做官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度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团茶须煎饮之。
主要产地
[1]闽南和岭南一带
宋代茶叶精品。以模压成龙形,故名。亦称“ 小团龙 ”。宋 苏轼 《荔支叹》诗“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自注:“大小龙茶始於 丁晋公 ,而成於 蔡君谟 。 欧阳永叔 闻 君谟 进小龙团,惊叹曰:‘ 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仁宗 时, 蔡君谟 ……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 宋 毛滂 《山花子·天雨新晴试小龙茶》词:“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 明 毛子晋 《海岳志林·黄实师遗小龙团》:“索筪中,一无所有,独得小龙团二饼,亟遣人遗之。”《坚瓠补集·饷茶诗》引 清 陆世廉 《饷茶诗》:“蒙君遗我小团龙,绝世珍奇出草丛。”亦省称“ 小龙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建茶务, 仁宗 初岁,造小龙小凤各三十斤。” 明 赵汝砺 《北苑别录·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汤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各异,故随纲系之於贡茶云。”[2-4]
《辞海》解释:龙凤团,又名小龙团。宋时制茶为圆饼形,上印龙凤图案,岁贡皇帝饮用。宋张舜民《墁画录》卷一:“先丁晋公(丁谓)为福建运转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一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http://s13/small/95e949bbhcb58d203460c&690 |
http://s8/small/95e949bbhcb58d1173de7&690 |
http://s9/small/95e949bbhcb58d173b218&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