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宋词十七讲》1-7讲
(2014-01-19 08:55:35)
标签:
文学阅读笔记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大师初印象
[读总序]
喜欢—— 叶先生平常很喜欢引用的两句话是:“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不解——叶先生说:“我是在极端痛苦中曾经亲自把自己的感情杀死的人,我现在的余生之精神情感之所系,就只剩下了诗词讲授之传承的一个支撑点。”
爱国——“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此语见第一讲)
谦逊——“余虽不敏,然余诚矣。”(“野人献曝”“我虽然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诚意。”——语见第一讲)
[读叙论]
四个“不”:
一曰爱国之心,时刻不忘。
二曰师生之谊,经久不衰。
三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四曰淡泊无华,一尘不染。
[读弁言]
自幼治学勤勉,师生情谊深挚。例证:珍藏顾羡季先生授课时所记录的笔记,虽经三十载颠沛,迄未去身。
[读自序]
十七讲之“五纲”:(阅读时要在庞杂繁冗的讲述中归纳出一个相当清晰的条理,必要掌握五项重要纲领,才能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个重点是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
第二个重点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
第三个重点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
第四个重点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
第五个重点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
第一讲
[一个现象]
堂外人:欲加之,何患无“词”!
小词本突破了“限制”,是唯美艺术之歌词,后来却又被词学家、词学评论家重新加上了“限制”。(限制:道德伦理、政治观念的标准)
[两个学派]
阐释学(解释)、现象学(接触现象,意识的一种意向性活动)
诗:是明显的显意识的活动。
词:有隐意识的流露。
[一句俗语]
“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因揖让之时,装腔作态;游戏之时,表现真我。词无意间流露真正的感情人格。
[一个定义]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一个问题]
词为什么有“要眇宜修”这种美?
这是一种女性的美,是从内到外的容德之美。细微且带修饰性的精巧之美。
一个是形式上的原因,一个是内容上的原因。
[一个过渡]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词的特质的介绍。现在我们开始介绍第一位作者——温庭筠。
[一个例证]
词易引联想、易生衍生义,此温词一种特色。常不作理性认知的说明,只是担出符号,给人一种感官印象。(以西方“符号学”作比较说明)
《菩萨蛮》一词中,“小山”这个形象的几种所指(一个感官印象可以指向一个认知的意义):
一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个山的形状。词证:韦庄《荷叶杯》“一双愁黛远山眉”。(结论:眉可像山,但不能重叠。后又提及蛾眉,显重复零乱。)
二指山枕,像山形状的枕头。词证:《甘州子》“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结论:山枕是无法重叠的,所以也不是山枕。)
三指山屏。词证:温庭筠《菩萨蛮》“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结论: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摘抄:原来在中晚唐以来诗歌有这么一种流行的风气,按照西方的符号学来说,就是不提供给你认知的解释,而提供的是感官的形象。
[两种作用]
心物交感作用:
比:举此事来例彼事。作用是由心及物。
兴:见物起兴。作用是由物及心。
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
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
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
“蛾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作为一个语谱,在联想轴上,它有作用。
例证:《诗经》说一人女子的眉毛是弯曲得很美丽。
李商隐《无题 八岁偷照镜》一个意念之中假想的带着象征意味的女孩子。所谓“画蛾眉”,在中国的传统之中,也是有一种比兴寄托的意思的。
摘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王国维说词是雅正的或是淫靡的,是在它的精神,不是在它的外表。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正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第二讲
[一件事情]
看重苏辛词,可是要从词的源流讲起。
[欣赏方式]
张惠言“加”道德伦理于小词之上。
王国维“加”哲学理念于小词之上。
我们“加”自己的一切背景于作品之上。(思想背景、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感情不同)
加上去的意义,叫做衍生意义。
摘抄:任何艺术的成品,都要透过一个读者、一个观赏者,才能够给它一个美学的价值。
[语码举例]
当一个语言的符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里边有了这样普遍的联想的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语码了。
“懒起”也是一个传统,是一个语码。举例:杜荀鹤《春宫怨》
因何“欲妆临镜慵”? 是无人赏也。(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既无人赏,因何还要“弄妆梳洗迟”? 是“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这正是中国旧传统那些读书人的品格上的操守。(本质是如此)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表现得精力饱满,神采飞扬。这是一种修饰的爱美要好的精神。(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向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
“帖”字有两种解释的可能:一是熨贴,就是用熨斗把它烫平了。例证:王建的诗句:“熨贴朝衣脱战袍”;另外一个是贴绣的意思。
《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初服代表他那本来的清白的高洁的美好的本质。
[几种观点]
张惠言用比兴喻托等来解说飞卿的词,我们也可以在西方的理论上找到依据。他说“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刘熙载《艺概》“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绮怨就是闺房女子之中的那种相思离别的寂寞孤独的幽怨。)
王国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温飞卿……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皋文是张惠言的号。
李冰若《栩庄漫记》“论人论世全不相符”,“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
[一个传统]
孔子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陆机《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论语·微子》上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兴是什么?从作者来说,是他见到外界的大自然或人世的种种现象,引起他内心的感动。诗是可以兴的,而且不只是说你说什么就使我感动什么。
孔子认为可以跟他谈论诗歌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是有丰富联想的学生,不是只理解字句表面的人。
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也是我们对张惠言词说的一种解释。
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去写诗的。
摘抄:温庭筠使人引起联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因为他用的这些个语码,是与中国的传统相合。第二种可能,在当时唐朝的那种黑暗的政治背景之中,温庭筠果然内心之中是有他一份悲哀和愤慨的。就在他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之间,他不知不觉地隐约地流露了这样的感情。
[略读一首]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跳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第三讲
发现书中印刷错误两处:一是64页第7行少一“筠”字;一是85页第14行(即第一首词最后一句),少一“人”字。
[两个重点]
在讲解和评赏时,要区分每一个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特色。着重于两点:
一是每一个作者个人的风格的特色。
二是这一个作者在词的发展历史之中,他所起的作用,他所占的地位。
[飞卿特色]
温庭筠的个人风格特色:一是美感的直觉(他所提供的语言的符号不是一个认知的符号,而是一个感官印象)一是语码的联想(使用的语言符号常带着我们中国的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很浓厚的色彩)。
词开山人物,是使词离开一般的没有深意的歌曲而有了深刻意义的一位重要作者,他提高了词的地位。
伟大的诗人有多情关怀的心。不但“民吾同胞”,且“物吾与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温韦有别]
温词是客观的,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韦词有了主观的抒情。主观、直接、真率、明显。
这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进展了。
摘抄:“一篇诗歌,它主要的是全篇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我们是要把诗歌里的生命引发出来。”“一首诗歌里边你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都要有一个指向,指向你通篇的一个感发的作用。”
“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不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是他感情的本质,是这种许身的精神。”
[五首韦词]
五首《菩萨蛮》词有一定的次序,是一个整体。表面上是一段爱情故事,但却结合了他自己的身世经历,也流露了对于故国的一种哀悼怀念的比兴寄托。
“爱”不必分开,我们可以从男女的爱情看出来他对家国的爱情。
第一首——别红楼。诗之多义。
第二首——到江南。风景好、生活好、女子好,劝君留江南。
第三首——忆江南。那是一段美好的遇合。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白头誓不归”这是韦词的妙处:用这么决绝的语言,写他这么沉痛的悲哀。结合他整个生平来看,唐朝已经灭亡了,他归向何方?
第四首——留蜀地。
第五首——忆红楼。
张惠言说这是当唐朝灭亡,韦庄留蜀后的寄意之作。
[语码作用]
“残晖”暗示一个君主、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衰亡。
“君”暗示君主。
第四讲 冯延巳(上)
[名正言顺]
用延巳的两个理由:一是冯氏一名延嗣。取其声音相近。一是把巳时一延长就到了午时。午时者是日正当中之时,那就是正中。他字正中。
[艺术成就]
词,在冯延巳又开拓出来了一个更高的更深的成就。
温词给人丰富的联想,它是客观的美感,不以给人直接的感动。
韦词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不大给人自由的联想。
冯词一方面给人直接的感动,很强烈的感动;一方面又像温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
冯延巳所写的是一种感情的意境,韦庄所写的是感情的事件。
[同牌两首]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你不知道这种哀伤是从哪里来的。他说那是闲情,只要你一清闲下来就无端地涌上心头的一种感情。
“谁道闲情抛掷久”是想要抛而没成功,是曾努力过,但发现我没有做到。
冯词是最有盘旋郁结情致的。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韦词转折是这一首与那一首,前一句跟后一句,前半首跟后半首,前一首跟后一首之间的两个反复的转折的呼应。而冯词是在本句之中,一句之中,就盘旋沉郁地写出来了,这是在风格上的一个主要的不同。
笔法的盘郁。
惆怅者,是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张惠言用比兴来讲,王国维用感发来讲。
在所讲的三个词人里,最有悲剧精神的是冯正中。
“不辞镜里朱颜瘦”是一份固执的执著不改变的,虽然在痛苦之中也不放弃的一种感情的境界。“不辞”两个字表现执著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才有悲剧精神。“镜里”表现一种自觉,一种反省,冯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
冯在中国词的发展上,在中国的词史之中,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
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风格特色:盘旋郁结
每一个作者有他不同的用情态度,而他不同的用情态度,就正反映了他这个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性格。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执著,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开济老臣的怀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知道不能挽回了,但是我仍然要尽上我最大的努力。冯正中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操守。
【堂外人】叶先生引李后主一首小词《清平乐》其中最后两句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读此突然想起了苏轼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由将二者放在一起理解:苏轼贬谪在外又过一载,离恨如眼前的芳草,天涯何处无离限啊,更行更远还生。
同写花落,李后主是哀悼,是无可挽回地哀悼;冯正中是奋斗,是挣扎,是在败亡的途中还要挣扎。
“楼上春山寒四面”所表现的是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独立小桥风满袖”没有遮蔽,没有屏障,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
他所写的是一种期待,一种盼望的落空。“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可以感觉到那种情韵的绵长。
“一晌”有的代表时间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有的代表时间长“一晌凭阑人不见”。我所期待盼望的那个人没有出现。但冯正中不放弃,他一直也不放弃。
我所期待的那个人我没有放弃。期待的人是谁?在冯词里边我们不必确指。他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感情的意境。“一晌凭阑”尽管“人不见”,我也要“鲛绡掩泪思量遍”。
[基本状况]
冯正中他自己的感情,他的心灵上的一个基本状况:他时时感到寒冷,他时时都觉得被隔绝,是孤独的,是这样寂寞的一种感觉。
冯延巳有悲剧精神。他有奋斗,有挣扎,有反省,而且有永远也不放弃的这种精神。
“穷顿挫之妙”顿挫不是一泻无余、一直下去的,是停一停,起来一点再下去的。
[南唐特色]
韦庄由一个事件引发我们的联想
温庭筠由语码的缘故引起我们的联想
南唐词富于一种感动兴发的意味,它由自己本身感情本质的感发的生命,引起读者的感情、品格、心灵、情操的一种联想。是它感情的本质,带着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特别有感发作用,这是南唐词的特色。
冯正中是南唐年龄最长的开风气的一个作者。
刘熙载的《艺概》上说:“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俊,是很难说的,没有多种涂沫、雕琢刻画的一种美,是一种才气,秀逸之气。是一种精神的美。)
辛弃疾有两句词:“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辛是个英雄豪杰的词人,所以有一种“莫避”,不逃避的精神。
我要说南唐的词最有兴发感动的本质。
第五讲 冯延巳(下)李璟 李煜(上)
再次发现书中印刷错误两处:一是154页第5行“要从这个观点业看”应为上;一是154页第9行“客观的诗人与主诗的诗人”应为观。
[补充一点]
冯正中的词与晏殊、欧阳修的词,常常有互见,就是互相杂见。
[一点理论]
西方的阐释学本来要追寻作者的愿意。阐释学家们说,我们追寻作者原意的结果,有的时候常常增加了我们解说人自己的背景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衍生义。
[南唐中主]
《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从中主词里看出了衍生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你不只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要使你所写的景物感情之中带着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
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插讲理论]
张、王对于词的衍生义的联想的方式:
张惠言的联想是因为“语码”,是因为“事件”。是把两个比较具体的东西互相比附在一起,是“比”的方式。(从字句事件的比附来说)“比”的说词方式更近于西方传统的。
王国维是从作品的生命之中得到一种感发,是“兴”的方式。(从兴发感动的生命来说,比张惠言灵活,王国维从作品中得到的感发,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不无妨有此想。)“兴”的说词方式更近于中国传统的。是一种自由的联想。
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人的人格的高尚,可不见得人格高尚的人都一定能写出美好的诗篇。但是,美好的诗篇,最高的美好的诗篇,是一定有伟大的人格的。
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第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伟大的诗人是说能把你博大的生命,在艺术里边作出完整而且美好的传达,能够千百年之后还带着感发的力量。
欣赏风格不同的作品,正如要去不同的人家。你要到不同的人家,就要走不同的道路。不能老走一条路,就把每个人家都走到了。创作也是如此。
【中国诗歌特色】中国创作和欣赏都重视“兴”,正是一种自由的联想。
叶先生:“我以为在整个的诗歌的欣赏的方式上来说,中国是注重‘兴’的方式的。可是, 中国的缺点就是不能给它加以理论性的说明。”
[言归正传]
继续讲:《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我们看到的人有不同的感动。不同的花,不同的凋零。摇落秋天草木的悲哀,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传统。所有草木都是会凋零的,但是,越是珍贵的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的更大的悲哀。
“西风愁起绿波间”写的都是整个大环境的那种摇落的悲哀。
“小楼吹彻玉笙寒”就在她孤独寂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而玉笙的玉在夜晚的雨夜之中感觉上是寒冷的,你身外的小楼细雨的环境背景也是寒冷的,内心的感觉也是孤独而且寒冷的。
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的那种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他内心的一种活动,这是南唐词的一个特色。
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读者可以从作品的感发生命之中衍生出自己感发的情意。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我们有一份生命的共感。
[南唐后主]
王国维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是一个比喻,是一个象征。就是说李后主所写的悲哀,他是倾诉了所有的有生的生命的悲哀。)写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悲哀。
王国维曾把诗人分成客观诗人(不可不多阅世)和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就是以你内心最真切的最深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一份锐感深情来写的作品。)
宋微宗——他是雕琢修饰,用思索跟安排来写他的词。是用头脑的安排写出来的。不是直感。
李后主——是从整个的心灵奔泻流涌出来的。写内心一份真挚的感动。
[一首小词]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竟然就满树都谢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自朝至暮从早到晚不分朝暮都有冷雨寒风的吹袭。
李后主所写的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苦难。他用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表现了这么大的感慨。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还不只是整个人类,是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的,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第六讲 李煜(下)晏殊 欧阳修(上)
[一个特色]
一方面,阅历狭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于广大的社会人生没有什么丰富的体验。
另一方面,意境开阔博大。作品写出了我们古今的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感慨和悲哀。他感发的范围,表现了一个博大的意境。
[一个问题]
他的后期的作品跟他前期的作品应该分别来看待吗?
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作者的作品就好像是从心灵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这一千条道路可以通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然而,他本来的原来的那个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作为李后主的本质来说,他基本上的一点,就是以他的真纯的——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他的锐敏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本质特色]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从本质上来看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他那锐敏的、深沉的、真挚的一份心灵和感情的投注。
“了”——“林花谢了春红”了字表现了沉重的哀悼;“晚妆初了明肌雪”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堂外人】读嘉莹先生关于“凤箫吹断”和“笙箫声断”用哪个更好的判断理由,觉得对于用词的判断,要看词是不是能体现“美”。如“凤”字从形象上给人更精美的感觉,是形象上的美;“吹”字有一个努力在里边,更有力量,是力量上的美;平仄的交替,音调的抑扬,是韵律上的美。而这种美的感受是靠感觉去体会的。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因为诗词是注重感动和感发的,所以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在人群之间的伦理之中的社会人,这是他的缺点。
凤箫要“吹断”,霓裳要“重按”。享乐没有节制。
“遍彻”二字有双重作用,多义可以互相补足。一是霓裳大曲的曲调里边的名目;一是这两个字本身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即没有一点漏。
眼睛的享受——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耳朵的享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鼻子的享受——临风谁更飘香屑?
口中的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切者,真切,深切,内心最深处的一种享受。不只是你口中体会到的滋味,是你内心之中体会到的那种滋味。)
自然的享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有感发的力量。他是最能声情合一的作者,就是把词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声音跟它内容的感情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声情合一。
[三度对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宇宙的永恒无尽 |
人事的短暂无常 |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
花会再开,月会再圆,没有终了的日子。可是,那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消逝,有多少往事都消逝了。我们消逝的年华,永远不会来了。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东风是年年吹来,是永恒的。我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因为我太痛苦了,太悲哀了,在明月的月光之中。李后主小楼昨夜的悲哀。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雕栏玉砌是无知的,是无生的。没有生命的,相对而言它也是属于比较永恒不变的。这正是无生之物的长存。回忆遐想它应该还在吧?他李后主今天已经这样的憔悴衰老,不再是当年醉拍栏干的时代。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永远不能够阻挡的,正是无尽的愁。
这是李后主词的感发力量,把我们所有的人类,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以他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
[承继南唐]
已讲过五位词人,这让我们看到词在发展的历史之中的第一个阶段——晚唐五代词的演进。
冯正中词是带着强大的感发力量的。这是南唐词的特色。虽是一首小词,却有丰富强大的一种感发的作用。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词的风格的特色影响了北宋早期的两个很好的词人,一个是晏殊,一个是欧阳修。
[大晏特色]
从冯正中开始,他们所表现的特色,是以用小词传达出来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是一个世界,不是我们现实的世界,是作品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词,尽管他只是写不是自己情志的爱情歌词,但不知不觉也流露了他自己本人的一份性格修养在其中了,所以就造成词里边的一种境界,就是词里边所表现作者心灵感情的真正本质的质素的一个世界(这种衡量也不是用之于所有的词都正确)。
如果我们说,他们(冯、晏、欧)走的是同一条发展路线,他们发展的路线都是表现这个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的境界,可是因为冯正中、晏殊、欧阳修他们毕竟不同。我个人认为—— 这是我读词时的一点想法——
冯正中所表现的感情本质的境界,是一种执著的热情。
晏殊的特色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李后主是一个感性的诗人,没有思索,没有反省;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
每个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每个人感情的本质是不同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淡淡的引起,晏殊这么平淡的说法,而他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写得多么闲淡,那么悠然,那么不着力,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这是晏殊的特色。晏殊词的风格实在是与他词集的名字《珠玉词》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他不用那些锋芒棱角来刺激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这是无常,是无可奈何的,是无法挽回的那消逝的年华。好像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所以,他有圆融的观照。李后主是往而不返,扎进去就不回头了。而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融是融合贯通,“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会,就是融会的看法,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堂外人】这就是即能看到无常,又能看到永恒,所以显得很理性。
“小园香径独徘徊”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这是什么感情?他不像后主的结尾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那样往而不返。他在这徘徊的动作之中,有一种思致的韵味,这正是晏殊的特色。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他表现了一种思致的意思,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说我这里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他没有真的用哲学的思想说出来。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殊就是跟李后主不同,他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掌握自己的办法。“酒筵歌席莫辞频”。
【堂外人】同样是掉在里边了,李后主就不再出来了;他却要出来,也能出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怀远的,他说是白白的怀念远人,是没用的,这是反省。伤春也是空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他在悲苦中总隐然而一个解决的办法。人常常总是怀念过去,说“落花风雨更伤春”,又总是梦想将来,说“满目山河空念远”。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堂外人】念过去,想将来,不如重现在。
【堂外人】嘉莹先生不但教给了我们如何解词,还教给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一个例外]
《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
晏殊词一向圆融平静,这首词却写得比较激动的。这首词有一个题目。加上题目,是假借别人的情事,写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他用“赠歌者”的题目做了一个掩饰,把歌者推到前边去了,他藏在歌者的后面,这正是理性诗人的表现。他不愿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都展示给人来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所以,这首词虽是感慨激动之词,却仍不失理性诗人的特色。
[欧阳本质]
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一份遣玩的意兴。
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怎么样的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的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他懂得在苦难之中,用种种美好的事物来自我遣玩,宇宙之间有丑陋的,也有美好的。他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第七讲 欧阳修(下)晏几道 柳永(上)
发现印刷错误一处:199页第6行“他每一首词的每一句的结尾都是‘西湖好’”应改为“第”。
[词的诗化]
词这种韵文的体式,从晚唐五代发展到北宋的初期,它是从歌筵酒席之间,从本来不具有个性的歌词,发展成为在小词之中能够流露出作者的修养、品格、感情、学识、怀抱的这样一种文学体式的。这种发展的过程,我以为实在应该说是词的诗化。(这种意境的加深,是词的诗化的一种过程)
[选词原因]
为什么选了十首词呢?
一是欧词有民歌的遣玩性质,即定格连章的性质。(同一个牌调,连续不断地填写若干首歌词,这在曲词里边叫做“定格连章”。定格,就是有一定的音乐格式,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章、很多首词成为一组词)。
二是觉得这样可以看到欧阳修的意兴飞扬。才情丰富,一发而不可遏止。
[采桑十首]
《采桑子》组词前念语(如一段开场白)他能够使生活有一种情趣。
自号“六一”他说我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有书一万卷,有金石逸文一千卷,以我一个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可见他遗玩的意兴。
欧阳修的修养正是透过了悲慨(不是说没有悲慨)来看到它们可赏爱的一面。
自其美好者而观之,天地之间有不少美好的事物。
他这种遣玩的意兴,是要使你的悲哀、你的痛苦——遣,把它排遣了,把它遣走了,排去了;玩,你能够取一种欣赏的,就是赏爱的心情来观赏。
他所描写的西湖的景物,无论是任何的季节,无论是任何的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遣玩的意兴。
第二首:
欧阳修有一个特色,他的一切的作品都有一种姿态的美。苏洵说他的文章是“揖让进退”,最有姿态。唐宋八家文,每一家的风格不同,而最有揖让进退、俯仰抑扬态度的是欧阳修。他的小词也是如此,先写百卉争妍,蝶乱蜂喧,睛日催花暖欲然。然后一转,又写了兰桡画舸悠悠去,一下紧张,一下又轻松了。(欧阳修的词都是变化得非常快的)
第三首:
“行云却在行舟下”水面有天上云彩的倒影,这景象多么鲜明,多么新鲜,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想象能力的描写。
第四首:
在这样的小词里边有一种哲理的意味,有历遍人生的一种体会。从他的小词中传达出来一种人生的体验和觉悟。
这十首小词是他经历了政海波澜、人生忧患以后,晚年回到颍州所写的,是带着欣慨交加的情意而写的。这是他的特色。
第十首:
“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化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神话。(王安石晚年罢相以后,写过诗“今日桐乡谁爱我,当年我自爱桐乡。”)今天纵然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没有一个人爱我,我仍然是爱这个地方的。
欧阳修带有遣玩的意兴,他不是对那些个肤浅的欢乐的追逐,因为他是透过悲慨来写欢乐。这里有一个遣字,是透过对于悲慨、对于忧伤的一种排遣,而转为欣赏。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
“雪云乍变春云簇”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悠飏变化;夏天的雨云是“夏云多奇峰”,忽然间就涌上来一大片云,带来一场暴雨;秋天的云,高远,淡薄,秋云薄似罗;冬天下雪时的阴云,下雪的阴天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的凝成一片的,灰沉沉的。他尽管在人生的苦难之中,仍然能保持这种赏玩的意兴。“春云簇”一团一团的像棉絮一样的春云簇聚着。
“北枝梅蕊犯寒开”北枝梅蕊是冒着寒风开放的,有一种力量在里边。在他那飞扬之中,有一种努力。
填词如盖房子,第一要有地基,第二要有建材(语汇)。在足够的丰富的语汇,格律也是束缚不住你的。
“南浦波纹如酒绿“不只写了水的颜色是像酒的颜色一样的绿,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李白诗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有酒就应赏花。杜甫说:“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酒没得喝,菊花也不要开了。
[用情态度]
欧阳修知道人是要分离的,聚会,是总有离别的;花开,是总有零落的。可是,当今天人还在,花还开的时候,你要好好地掌握,尽情地珍重享受现在的美好。人都应珍重你眼前的光阴跟随你所做的事业,你要尽你的力量去做。
《圣经》上保罗的书信中曾说:“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一个人要反省。该走的路,我已经走过了;该守的道,我也已经守住了,你就对得起你的一生。
不管写花开花落,不管写相思离别,有品格,有内容,有境界。这是小词里边的一种成就。
[简单比较]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欧阳修
《南乡子》(二八花钿)欧阳炯
《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薛昭蕴
微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同样写她的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有了高格了呢?
衣饰的衬托:“霞衣窄”在欧阳炯词里没有联想,没有境界。“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轻柔的材料所裁的衣服紧窄的袖子。那种轻盈,那种纤巧,那种精致,代表了一种品质。(她衣袖里边所有的是金钏,而且是双金钏,但是她没有炫耀出来。)这两句词表现了含蓄、蕴藉的一种美,表现一种品格。这是另一种区别于现代年轻人的炫耀、夸张、矫揉造作的更高层次的美。陆机曾说过:“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诸中然后形于外,这才是一种有深度的美。
动作的衬托:“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所以“芳心只共丝争乱”。
这是一种对于美的觉醒,就引起了一种感发。
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品格、修养、事业,要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反省思索的过程。她进入自己的一个境界——“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离愁者,就是你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这首小词的本身就是写美女,写一个美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而它自然产生了一种境界。
晏几道的词写得很美。但是,在词的发展历史上,他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词在发展中像是一个回转的漩涡,是使词的诗化又重新回到歌词里边来了,是交给家伎去唱的歌词。可是,他所交给唱的那个歌女,是朋友家中的家伎,不是泛泛的歌舞场中的女子。所以,他与那些个歌女的感情,就比较更带着个人的色彩了,而不是《花间集》的没有个性的艳词了。这是一点不同。
[重要人物]
柳永的词,无论是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对于词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式上的特色是有许多慢词长调。
慢词长调其实不是由柳永创始的。是在中晚唐以来就流传在社会之间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之间的俗曲。
为什么诗人文士不肯插手去写慢词长调呢?
一是不肯为,他们认为那是市井的俗曲,且小令与诗比较接近,惯于写。
二是不能为,慢词的填写,是要配合音乐曲谱,一个字一个字填写在音乐的曲调之中的。而慢词的曲调,它的变化,它的格律,就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
为什么柳永这个作者,何以他竟大量写了慢词和长调呢?
柳永的性格是比较浪漫的,喜欢听歌看舞,喜欢这种狎邪浪漫的生活。而且,他也特别有音乐才能。柳永被官场所摈弃,平生落拓不得志,专力写歌词。
诗人文士要抬高这个词的地位和价值,要加深词的内容和意境。而柳永则不同,他所写的是现实中的女子的生活。
大家共同看到柳词的缺点:认为他写的是俗滥的,因为他写的是那些比较低下的歌伎酒女的生活。(文人诗客说柳词浅俗,一点可发挥的余地没有,了无余味)
大家共同看到柳词的长处:一般的看法是,在形式上的铺叙特色。长调词的发展,那些个铺排叙写的手法,都是受了柳永的影响的。嘉莹先生站在词的发展上提出来的看法是,不只是形式上拓展了,他把歌词所写的男女相思离别的感情,换了一个角度(从一个客子的、男子的身份口吻来写),换了一个方式来写。柳永把他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了外边高远的景物。
柳永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平生常常写到对于帝都的怀念。这有双重的感情:一重是怀念他当初在帝京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官的志意,希望在帝都有所成就。
[悲剧原因]
柳永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是他自己浪漫的性格跟他的儒家传统那个仕宦的家庭环境相矛盾。(他曾有过志意,有过政治上的理想和追寻)
二是他的音乐的才能跟浪漫的性情与他自己要追寻政治上志意的实现的矛盾。
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除了写相思离别写得好,还有写游人客子的羁旅行役也写得好。他写羁旅行役,所见的景物,真正的眼中所见,真正的身体所感。这是柳永的成就。他不是因袭陈言,是以他自己的感情和感受的体会来写的。行役,不是游山玩水的旅行,所以叫做役。是为了公家的差遣,派你到什么地方去。虽然那么遥远,你能够不去吗?
[柳诗一首]
柳永,很侥幸地只有一首诗传下来。在晓峰盐场做官吏时,写了一首诗《煮海歌》,他同情那里的人民的疾苦。(煮海是把海水集储起来,把它熬成盐卤,然后再晒出盐来)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以赞美的话来劝告:我们这个朝代本来应该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不应该使国内有一个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我希望你也把你的慈爱推广到海边的盐民。他对于盐民有这样的关怀。
柳永不是一个政治上没有理想的,也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只是种种的环境,种种的因素,造成了他落魄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