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规划
(2020-01-10 22:30:31)《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规划
2017 新课标颁布后,大家都注意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等新的表述新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就是专门强调阅读,特别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新阅读观念。
有这样一本书,它以一个人力车夫的经历为线索;
有这样一本书,它以 20 年代末期北平生活为背景;
有这样一本书,它以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为情节;
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就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骆驼祥 子》,它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祥子也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 另有笔名絜(洁)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舍弃自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 须沟》。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 “劳动模范”。1966 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 老舍被逼无奈而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骆驼祥子》创作于 1936 年,1939 年初版,在 15 年时间中印刷二十余版,自上世纪 40 年代起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以至于“现在一些上岁数的美国、西欧人,都知道有一本中国小说叫‘Rickshaw Boy’”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深入下层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写到“《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四.独具特色的语言成就。老舍先生说,《骆驼祥子》是可以朗读的小说,主要原因是它语言的活泼和生动。老舍先生力求用一句话就表现人物的本质,所谓“开口就响”。在人物对话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北京俗语活泼又贴切。
一 、自读:设疑激趣、制定计划 。
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阅读中学习”,从而成长为自觉、独立、热诚、快乐的终身阅读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是整本书阅读始终遵从的原则。“自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如何让学生的“自读”行为变得更主动?实践证明,“激趣导入”,规划设计全班的“共读时段”是较为合理的策略。每周的阅读课可以设置为两节,兼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巧拟谜题;故设悬念;展示本书的影响力;借助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读序阅跋,了解概貌;带领学生浏览目录,提取要点。在《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中,我们可以带孩子们走进老北京的时空中,在阅读前要先了解老北京的文化,比如背景胡同,大杂院,以及当时贫苦百姓的生活状态,老北京的人力车夫等。
导读活动结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商议读书进度,中学生每分钟阅读字数应不少于 500 字,本书共21万字,总计用时是7小时,如果每天读半小时应该是14天读完。
二
引导学生“走近祥子”并制定读书计划后,如何评估学生初读的推进情况?
“初探”环节就是通过组织“初期班级读书会”来交流“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维持阅读热情。“阶段任务”即基于整本书章节内容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我们在初探交流时可以教学生使用:圈点批注阅读法。参照书中已给的批注,自己做批注。
圈点批注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用这样的方法也是有助于在读书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圈点批注的内容有利于日后的复习、巩固、思考。《骆驼祥子》这本书中,语言精彩之处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也很多。基于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一个章节为例,指导学生学习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使用不同意义的符号,其他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在阅读交流中展示。
三 深读:思维碰撞、专题探究。
学生分章节阅读文本得到的感悟深浅不一、各个不同,阅读习惯好、感悟能力强的同学感触更多、更深刻;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质疑,不同的发现。如何提升学生初读原作的认识?如何以课堂为对话平台组织有效有序有质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不同书籍设计不同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深读深思,读出每本书的精华。
(一) 推荐阅读名家解读文献,丰富学生认知,形成独特思考。学生在阅读书册时,教师可将名家解读文献遴选后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的认知碰撞名家感悟,产生认知冲突。在这样的阅读中,原本浅显的认识会不断深化,不同人不同角度的理解激发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读出书籍的精华。初读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不少极富价值的疑问,教师可将这些疑惑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读全书。学生初读阶段读不出的,恰恰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提升点。
(三)教师抛出问题或设计任务,借助自身的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认识。如果说班级教学的优势在于营造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更为成熟的阅读者,可以借助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骆驼祥子》的阅读中,我们可以为祥子制作人物档案,梳理祥子的人生经历,为后期绘制祥子的命运折线图打好基础。我们也可以设计祥子与周边人物的关系图以探究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四 共议:合作探究、深度交流。“深读”“共议”是两个紧密结合的过程:“深读”,是教师提供资源,指出方向,学生开展静悄悄的阅读,用阅读笔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共议”,是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这是阅读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借助“班级读书会”设计思维层次清晰的交流活动,回顾、梳理、提升学生精读原作后的认识,借助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经验。这不同于初读阶段分章节的交流分享,召开“后期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咀嚼书的精华。
读一本书,到了自己可以讲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读懂了。因此帮助学生寻找展示的途径尤其重要。让学生切中一个方面展开研读思考,收获会更大。
五 表达:落笔沉淀、朗读交流。经过“后期读书交流会”的分享,学生的认知得到深化,教师还要积极帮助梳理学生阅读成果。这一阶段,是前面所有教学内容统整的过程。教师可自己示范,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体式记录阅读成果——撰写书评、文评、读后感、研究论文等。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册,或向杂志报刊投稿,或发表于班级博客,或展示于班级家长 QQ 群空间……阅读结果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色彩,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教师还可以就整本书阅读组织学生与父母的交流,“这种阅读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也会是一种真正的阅读,学生会在阅读中成长,家长会在阅读中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全新的思考与认识。”
综观上述实施流程,课上指导与课下阅读形成整体,教师设计阶段任务,关注阶段成果,对学生阅读有指导,有建立在共读基础上的整体提升,活动结束后有成果整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到发挥。整个流程中,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以学生“自读”为起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交流平台,以“文集”“诗词朗诵会”为成果结晶。学生浸润于阅读之中,体会发现之乐趣、交流之愉悦、表达之畅快,这样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师生共同开启新一轮的书册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