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12-01-19 08:30:24)
标签:

文化

经典诗文

分类: 美文诗韵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13)[国]国防。

  (14) [山溪]“溪”通“溪”山河。

  (1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

  (1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17)[至]极点。

  (18)[畔]通“叛”,背叛。 

  (19)[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⑶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攻它却不能取胜。围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