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晴天好还是下雨好?有啥预兆?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标签:
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春夏交替 |
分类: 转载贴吧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后日就是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中,清明本该是雨水纷纷的季节,那么清明节到底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有啥说法?下面就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怎么说?老话说:“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是啥意思?
在四季之中,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是季节的力量交替的月份。其中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清明正是辰月的开始,也就是春夏交替的开始,从少阳变为太阳的开始,代表着温度快速回升的开始,同样也是降雨增多的开始。
人们之所以将这个节气称为“清明”,就是因为此时清明风至,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这种风会带来东南沿海的湿热空气。所以东南风至,也就意味着温度升高,降雨开始增多,但仅仅只是开始而已,因为清明本身就是辰月的开始。
如果桐树开花过早,代表着温度回升过早,也就是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如果清明节当天下雨,就是季春行秋令,阴雨早降,则兵戈并起。所以清明节当天宜晴不宜雨,也就是后日是晴天,桐树开花比较好。
清明代表着东南风至,此时万物皆显,气清景明,上清而下明,谓之“清明”。而“清明不明”的意思就是清明节当天下雨,或者是阴天,上不清下不明,对庄稼的收成不好,所以“清明”当天下雨,就容易是荒年。
老话说:“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清明无雨多吃面”,“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明清明,暗谷雨”。这些谚语都说明了清明当天宜晴不宜雨,而清明当天不下雨,到了谷雨节气就容易下雨,而谷雨比清明更需要雨水。
俗话说:“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麦怕清明一夜雨,稻怕寒露一夜霜”,这些谚语都说明了清明当天如果是晴天,之后的降雨就会增多,如果清明当天下雨,之后的降雨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