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晴天好还是下雨好?有啥预兆?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2022-04-03 11:55:18)
标签:

春为少阳

夏为太阳

秋为少阴

冬为太阴

春夏交替

分类: 转载贴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后日就是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中,清明本该是雨水纷纷的季节,那么清明节到底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有啥说法?下面就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怎么说?老话说:“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是啥意思?

  清明的气候特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春分后十五日,春分位于春季之中,是太阳在北返途中经过赤道上方的时间点,也是太阳黄经新一圈的开始。到了清明节气,太阳又往北运行了十五度,代表着太阳直射点距离北半球越来越近了,温度也越来越高了。

在四季之中,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是季节的力量交替的月份。其中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清明正是辰月的开始,也就是春夏交替的开始,从少阳变为太阳的开始,代表着温度快速回升的开始,同样也是降雨增多的开始。

  所以清明三候分别为:“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虹始见”之后就是谷雨节气,也就是“谷得雨而生也”,代表着降雨增多。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并不是说清明当天有雨就好,而是指清明三候到谷雨期间。

人们之所以将这个节气称为“清明”,就是因为此时清明风至,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这种风会带来东南沿海的湿热空气。所以东南风至,也就意味着温度升高,降雨开始增多,但仅仅只是开始而已,因为清明本身就是辰月的开始。

 所以《周书时训》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桐不始华,岁有大寒”。《开元占经》中也说:“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阴雨早降,兵革并起”。

 清明就是季春的开始,如果此时桐树还没有开花,就代表着温度较低,而季春已经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了,如果此时依然温度低,那就是“春脖子短到几乎没有了”,也就是“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代表着庄稼收成不好。

如果桐树开花过早,代表着温度回升过早,也就是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如果清明节当天下雨,就是季春行秋令,阴雨早降,则兵戈并起。所以清明节当天宜晴不宜雨,也就是后日是晴天,桐树开花比较好。

  下面就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一、清明不明,怕是荒年

清明代表着东南风至,此时万物皆显,气清景明,上清而下明,谓之“清明”。而“清明不明”的意思就是清明节当天下雨,或者是阴天,上不清下不明,对庄稼的收成不好,所以“清明”当天下雨,就容易是荒年。

老话说:“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清明无雨多吃面”,“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明清明,暗谷雨”。这些谚语都说明了清明当天宜晴不宜雨,而清明当天不下雨,到了谷雨节气就容易下雨,而谷雨比清明更需要雨水。

  二、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民间有句老话说:“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意思就是清明当天如果是晴天,之后的雨水就会比较多,就连鱼儿游到高处,也会有水。如果清明当天下雨,也就代表着之后的雨水会减少,容易干旱,就连鱼儿游到水潭中,也容易没水喝。

俗话说:“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麦怕清明一夜雨,稻怕寒露一夜霜”,这些谚语都说明了清明当天如果是晴天,之后的降雨就会增多,如果清明当天下雨,之后的降雨就会减少。

https://pics3.baidu.com/feed/6609c93d70cf3bc7cb15e837ed1f9aabcc112af8.jpeg?token=b96eafe01f3ac14c884b8c3fed3354d1 辰为水库,清明为节,谷雨为气,从这两个节气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最该下雨的节气是谷雨。而清明前后正是人们播种的时候,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人们播种完成之后,就需要雨水的浇灌了。
                                           —— 转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