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长全实战营销系统课
(2024-09-05 12:49:33)
路长全营销战略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路长全实战营销系统课
路长全企业战略营销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获取课程 ,请 加 徽亻言:
1103074581
长按数字复制徽 到 徽亻言 添 加 好 友!
所谓曲解,就是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的话做故意歪曲原意的解释。其中包括曲解概念和曲解判断。在故意歪曲原意的曲解中,如果是善意的曲解,则有幽默的意味。
所谓隐含是指,当人们说出某句话时,这一话语所传达的含义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话语的言说内容,
隐含是人们在沟通交际中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具有隐含现象的话语
按此语言现象分析,“可食”这一概念,只简简单单地表达了“可以食用”
“我可以食用”的意思。这当然是一种肆意曲解。
而在庄伯的沟通交际中,他所说的话语中,除了“视其时”直截了当地
表达了“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的意思外,其他的话语就都包含有隐含了。
对于听话者来讲,曲解的程度可以说是很高的。但对于说话者来讲,其
“工作的时候不准吸烟。”
“所以我吸烟的时候不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那位领导能对这个青年工人有好感吗?这种曲解下,
这位青年付出了无法估量的道德成本。
因此,对于这种肆意曲解的诡辩,
其言语观察其思想;听别人的话却不了解他的思想,那样的言语就与乖戾之
思想的,言行互相背离(相诡),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既是瞒天过海地故意混淆概念,同时又是故意歪曲原意地肆意曲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
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它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之所以是诡辩,就在于它是“故意”的。
如在上述故事中, “见人”的词语虽然在字面上相同,但其所表达的 实质含义却不同。旁人说的“见人”指的是伦理意义的“见人”(无颜见人),
而这个人所说的“见人”是生理意义的“见人”(看见人)。诡辩者正是
利用了这种字面上的相同,装疯卖傻地故意将一个概念偷换为另一个概念,从而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从谈说论辩的伦理原则上讲,“把显然愚蠢的思想硬加到论敌身上,然后加以驳斥。这是不大聪明的人使用的方法”。
如我们曾经讲过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甲: “你们通宵达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将,影响别人休息。”
乙: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在这个诡辩中,“影响别人”这一概念包括了甲本人在内,而乙所说的“影
响别人”这一概念把甲排除在外。因此,乙在这里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在“8万双鞋”的诡辩中,诡辩者用“双”的“两个”含义,偷换了“双”的“成对”含义,并以此来蒙骗不懂汉语言文字的外国人。
在“×日双飞游”的诡辩中,“一天”的概念指从凌晨0时至午夜12时。
但诡辩者故意模糊了这个具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并将其偷换为只限定在深夜
或凌晨的几个小时内。
我们曾经举过的例子: “2/4等于1/2?” “对!” “2/4分母是4?” “对!” “那么1/2分母是4?”“啊?”
在这个诡辩中,“2/4等于1/2”所表明的是数量之间的关系,而“2/4
分母是4”则是单纯指某个数字。将某种关系偷换成某个数字,也是瞒天过海的偷换概念。
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类偷换概念的诡辩,我们务必要在购买东西或签
订合同时,要求对方明确关键概念的确切含义,堵塞其偷换概念的任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