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羁旅与闺怨
●知识导读
辽阔的华夏大地,古老的交通工具,山重水阻,战争频仍,使羁旅行役宦游之人有家难归,乡情沉郁。“乡思”成为羁旅诗最基本的精神母题。羁旅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魏风·陟岵》被公认为“千古羁旅行役之祖”。首章曰: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译文:登上青山冈,远远把爹望。好像听见爹在嘱咐:“孩子啊,早晚不停服役忙。要小心照顾身体!回来吧,莫流浪。”)
从诗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漂泊异乡的游子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深情呼唤。羁旅诗也就从此占据了中国诗歌的一席之地。在经历汉魏六朝的发展衍化之后,到唐宋时期,羁旅诗发展到了它的高峰。
从内容上,羁旅诗或表现征夫行役之苦、思乡之切。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或表现滞迹他乡,愁苦难当。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的表现漂泊的凄楚,最有名的要数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之,羁旅诗里有着太多的乡思之苦,太多的人生喟叹。这种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使今天的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从表现形式上看,羁旅诗或直写相思之情;或从对方落笔造境;或写景状物,营造凄凉之境。“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二句,自然入妙,使戎马倥偬(kǒng zǒng,事情纷繁迫促),思家情切,跃然纸上,成为客中绝唱。杜甫的《月夜》则是从对方落笔,不写自己对妻儿思念,而以虚笔想象妻子在月夜望月思亲的情形。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更是把游子漂泊的凄苦环境再现出来,让人读之而泣下,唏嘘不已。
今天虽然有迅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方式,虽然天涯变成了咫尺,但同样的奔劳会衍生出同样的思亲之情,否则我们不会对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感叹不已,而《常回家看看》也就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了。
有羁旅就有闺怨。闺怨诗主要抒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诗在《诗经》里尤多。如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都是早期闺怨诗的代表。
闺怨诗发展经历了从民歌向文人创作方向的演进。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和曹植的《美女篇》是汉魏时期的代表作。到了唐代,闺怨诗发展到高峰,大批文人加入到创作闺怨诗的行列,如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
从内容上看,一个“怨”字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对其人生遭遇的种种复杂心理。其中,有的表达了妇女对在外丈夫或情人的忧心,“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古别离》);有的表现对征夫不归的痛恨,对战争的怨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还有的则表现了离妇对丈夫或情人的重利轻离、约而无信的怨苦和责难上,“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
可以这么说,闺怨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对自己地位、命运、人生不平的宣泄和呐喊。它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不可或缺的瑰丽篇章。
闺怨诗在创作上也别有特色:
(1)浓重的感伤色调。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大多数的闺怨诗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调,使得闺怨诗多了一种悲剧的美。
(2)细腻的心理描写。闺怨诗多以第一人称(即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女性的怨情。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有时这些诗还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心理。
(3)恰当的比兴描写。“桑之末落,其叶沃若”(《氓》)、“春来却羡庭花落,得
逐晴风出禁墙”(郑谷《长门怨》),这些诗都把《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承传下来,丰富了其表现手法,形成了”浅而能深“(清人沈德潜语)的艺术风格。“浅”即语言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即意境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作品欣赏
暮过山村
贾
岛①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②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我)感到惊恐。)
初月未终夕,边烽③不过秦。(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注释:①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岛寒郊瘦”之称,有《长江集》。 ②怪禽:鸱鸦一类的鸟(鸱chī,古书上指鹞(yào)鹰:~张(嚣张、凶暴,像鸱张开翅膀一样)。)。 ③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后一种。
●欣赏提示
《暮过山村》是唐代贾岛的作品,是一首羁旅诗。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写的是听觉。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循着这听觉——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但却不可能“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
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呜(鼯wú,〔~鼠〕哺乳动物,形似松鼠,能从树上飞降下来。住在树洞中,昼伏夜出。);落日下坠,天色转暗。偌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看见宅边的桑柘树(柘zhè,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暗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又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寒水、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的确如此。
临江仙
徐昌图①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②。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③何处?潮平淮月④朦胧。酒醒人静奈⑤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译文:在离亭那儿,我与友人痛饮送别酒之后,挥手乘船西去。我漂浮不定的人生啊,恰如那随风飘荡的蓬草,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此时,我回首而望,只见岸边如烟似雾的杨柳层层叠叠,遮挡了友人熟悉的身影。我放眼远望,远处云淡天阔,孤雁远征,残阳如血,一片凄寒。
今夜我的画船将在何处停泊?纵然到了夜间,月色朦胧,潮平水落,泊舟淮水边,但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我怎能抵挡住那齐涌心头浓如黑夜的无边愁绪!那时唯有明灭的残灯相伴身旁,孤枕难眠,耳边传来五更时晚风卷起的暗浪,轻轻拍打着画船。
注释:
①徐昌图,生卒年不详,约宋太祖建隆乾德年间在世。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初仕闽,陈洪进归宋命徐昌图奉表入汴。宋太祖命为国子博士,累迁殿中丞。好作词,多散失,今仅存三首。
②浮生:一生,人生如浮萍,指人生的飘浮不定。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③画船:船的美称。又称兰舟,泛指精良的船只,多为相聚或离别的地方。
④淮月:淮河水上的月亮。
⑤奈:无奈。
●欣赏提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行役愁绪的词作。
本词首句写别离。“离亭”,送别的驿亭。词人饮罢饯行酒,告别恋人,踏上西去的征程,开始了孤身漂泊的生活,满目凄凉之意油然而生。遥遥水路,宛如一条长线,牵惹得他肠断心碎,“浮生长恨飘蓬”,恰说明了其当时的心境。“回头三柳渐重重”句,生动地描绘出词人一步三顾、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去渐远,柳色愈转愈浓,离愁也层层加深。当树丛挡住了他的视线,望不到与恋人话别的驿亭时,词人未免心绪怅然,无可奈何地将目光转向那寥廓的长空和远方的天际。“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是呈现于词人望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浮动,孤鸿哀唳,落日斜照,晚霞映空,环境气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准确地道出了词人当时的复杂情感。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映衬出词人旅途之中的落寞情怀,孤寂无聊,只能借杯酒以浇旅愁。然而,酣饮狂酌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一旦酒醒,只见朦胧的月光淡淡地落在水面和船舷上,空旷的四野寂无人声,更觉冷落萧瑟。填塞胸腹的愁情,岂是三杯两盏淡酒冲刷得掉的?只有在荧荧烛光下伏枕而眠,在梦境中打发时光。直捱到天亮了。然而,旅途生活才刚开始,明日又将如何?这不尽之意,只有留待读者去体察了。“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两句结语,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同是言旅愁,但采用的方法、选材的角度不同,表现出的感情力量也不尽相同。这首词开头省去饯别场面的铺叙,直接以离情入笔,表达了词人对恋人的眷恋。继而,又借助于旅况的描述,反映了词人孤寂、凄凉的心境,抒发了饱经漂泊之感,还是十分感人的。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涂抹上旅途所见自然景物,将“情”和“景”融为一体;以慢镜头的巧妙组合,展示了“离亭西去”后的一系列场景: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几种人们所熟悉的不同景物。全篇很少纯属抒情的语句,但缘情布景,以景出情,凭借对外界物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闺
怨①
王昌龄②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④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⑤。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①闺怨:指年青女子在闺房中的哀怨之情。
②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以擅长七绝闻名,有“七绝圣手”之誉。尤以边塞、宫怒、闺怨、送别之作最佳。
③翠楼:漂亮的楼房(又一说是指青楼)。
④陌头:路边。
⑤觅封侯:指从军求取边功。
●欣赏提示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是其闺怨诗的代表作。
开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与“闺怨”有矛盾。其实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为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凝妆”就是精心打扮、刻意妆饰的意思。一个初春的早晨,她登上高楼观赏春色。这里有她的悠闲、快乐,但也透出她内心深处的无聊与孤寂。从写法上看,这是下文青春的“悔”蓄势。
唐诗绝句多讲究在结构上起承转合,第三句正是全诗转折,“忽见”二字最为醒目。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凭栏远眺自然会看到它。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的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竞勾起了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的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这首绝句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或者说是一个生活细节,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中窥见少妇的内心世界,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诗的魅力也因此得以充分地展现。
谒金门
冯延巳①
风乍②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③鸳鸯香径里,手挼④红杏蕊。斗鸭阑干⑤遍倚。碧玉搔头⑥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①冯延已:(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南唐著名词人。 ②乍:忽然。③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④挼(ruó):用手轻轻搓揉。 ⑤斗鸭阑干:《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古时民间有以斗鸭为戏,众人围而观之。 ⑥碧玉搔头:即碧玉簪。搔头:指妇女头上的簪。
译文: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欣赏提示
这首词写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
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只是像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
面对着明媚的春光,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该怎样消磨这良辰美景呢?她只好在芳香的花间小路上,手揉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的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的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的妒意,觉得自己的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心地摘下含苞欲放的红杏花,放在掌心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一般美丽、芬芳,却被另一双无情的手把心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的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的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的心情,一切景物都引不起她的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难捺的心情精细地刻画出来。她心事重重地垂着头。她整天思念心上人,却一直不见他来。
忽然,她听到喜鹊的叫声,莫非心上人真的要来了么?她猛然抬起头,愁苦的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的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一种淡淡的欢乐中闭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一线新的希望。但读者可以设想:喜鹊报喜究竟有多大的可靠性呢?恐怕接连而来的,将是女主人公更大的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的后景。
这首词的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的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内容上并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的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思考与练习
一
阅读贾岛《暮过山村》一诗,思考诗人着力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最后一句“烟火渐相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尾联写出了诗人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二
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感,但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请加以比较分析。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西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两首诗都以思乡为内容.但张诗以叙事为主。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王诗则选取一个特定的时节——中秋节,借望月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人写景造境,烘托了寂静、空明的月夜氛围,而在赏月这一典型的活动中,诗人写出了相异于别人的感受,明写“不知秋思落谁家”,实写自己最思亲,含蓄而有韵致。
三
读李白的《子夜吴歌》,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有人说,最后一联属多余,应删去。你以为如何?请说说理由。
不可删去。如果没有后两句,只是写出了一般的思亲之情(玉关情),而“平胡虏”“罢远征”则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也可删去,删去后意境更具诗意,结构更合理,最后一联的意思在“玉关情”一词道尽。
三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迎仙客
秋
夜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请简析这首曲子在表达闺中离情时所用的手法。
抒写闺怨之情很少有直接表现的,这首小令也不例外。作者先营造氛围,再以动衬静。月夜更深,闺人无眠,只听得捣衣(砧)之声与更鼓之声相应,敲击着闺人的心房,其思之悠,其情之苦,得以充分表现。
加载中,请稍候......